首页 > 防务新观察 > 正文

破除三大“神话”,中国学界如何平视美国智库?

1.梳理美国本土诟病其智库的声音

在观点相对多元化的美国,智库声音仅仅是代表着一部分人,且背后夹杂着复杂的政治党派、利益集团的考量。智库诞生初期那种通过客观中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来影响政策改善、进而推进国家与社会进步的状态几乎已不再,最近十年来,美国智库行业屡屡受到主流媒体的猛烈批判,意识形态化的走向使美国智库公信力、贡献度大大下降。

美国《国家事务》期刊2012年冬季号刊发《智库在贬值》的长篇论文。文章作者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前卫生部副部长特维·特洛伊直言,美国智库就“有点像魏玛共和国的纸币”,“没什么价值”。他通过对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等一系列著名智库数十年蜕变的详细分析后论述道:

“随着它们变得更加政治化,智库——特别是在过去十年左右建立那些更注重宣传的新机构——有可能变得更加保守、含金量更低。我们在政治上噪音太多、创见太少。这些机构只是美国政治腔调的复读机,而不是提供政策分析和知识创新的发动机。鉴于这些担忧,我们需要好好反思华盛顿智库的演变及其对国家的影响。”[2]

此后十年的美国智库作用并未改观,反而在“贬值”的路上越走越远,受到的批判也越来越多。最猛烈的批评来自《纽约时报》。2014年8月、9月,《纽约时报》连续推出两篇超过1万英文单词的长篇报道,批判“美国智库经常正成为企业影响力和品牌推广活动的工具”,“外国势力正在收买智库影响力”,还用长达58页详细资料罗列2011-2014年挪威政府、卡塔尔使馆、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等资助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全球经济与发展领域、高达9200万美元的外国研究资金。[3]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