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疏浚人的“梦”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疏浚工程主要靠人力进行。中国利用挖泥船进行疏浚作业始于清光绪初年。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挖泥船装备发展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三个阶段。
海河工程局(天航局前身)于1902年从荷兰购进了首艘挖泥船,这一时期的疏浚船舶主要以购置为主,装配、建造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增拨基建投资,逐步充实船舶设备。疏浚船舶设备基本上是以进口为主,建造资金大多依赖于国家无息贷款的扶持。
2000年以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由起初国产化改造到完全可以自主设计建造,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我国还成功建造了数艘万吨级以上的耙吸式挖泥船,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通途号”舱容可达20000立方米。
直到“天鲲号”缓缓驶出船坞,缓慢而又沉着地驶向江海交汇处,这艘新晋“亚洲第一”,承载了三代疏浚人的梦。
第一代疏浚人代表人物李毓璐,1926年出生,历任天航局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务。在他工作的年代里中国的主力疏浚船舶主要以改造、引进国外设备为主,仅1964年引进的“航津浚102轮”就花了4吨黄金。而且,国外厂商还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
在外国厂家的嘲笑声中,以李毓璐为代表的老一辈天航人走上了疏浚装备国产化的道路。
王玉铭是李毓璐的徒弟,属于第二代疏浚人,1966年进入天航局,曾担任天航局副总工程师、船机处处长等职务。
“我进入航道局不久,要在码头劳动一年。李老当时是码头改造工程的负责人,因为我工作比较认真负责,李老就知道了我的名字。”据王玉铭介绍,他刚进航道局就认识了李毓璐,在生产科过渡一段时间后,就去到了技术科,成了李毓璐的“徒弟”,而后继承了李毓璐的“衣钵”。
1985年,天航局开始引进我国第一艘现代化大型绞吸挖泥船“津航浚215”。王玉铭协助李毓璐负责有关国外进口零件的谈判采购工作。
“津航浚215”后,王玉铭开始独当一面。他作为建造组组长监造的第一艘挖泥船——“通力”耙吸船,舱容5400立方米,直到2009年仍是天航局最大主力耙吸船。
因为功勋卓著,王玉铭在本应退休的年纪多次被挽留,直到2008年才以66岁的高龄退休。但他仍不得闲,退休后仍作为顾问奔波各地,继续为我国疏浚船的建造出力。
师徒二人合影:从右至左分别为第二代疏浚人王玉铭,第三代疏浚人王健。
2017年11月3日,“天鲲号”下水仪式当天,白发苍苍的“老王”依旧出现在了活动现场。
王玉铭的徒弟,现任天航局副总工程师、“天鲲号”监造组组长王健,就是实现梦想的第三代疏浚人。
王健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回忆了自己的疏浚生涯。
2024-11-22 18:48:07
2024-11-22 11:30:53
2024-11-22 13:26:55
2024-11-22 18:50:20
2024-11-22 18:57:53
2024-11-22 18:53:18
2024-11-22 18:55:31
2024-11-22 11:59:52
2024-11-22 11:03:48
2024-11-22 12:05:27
2024-11-22 11:13:58
2024-11-22 11:51:17
2024-11-22 11:01:27
2024-11-22 13:23:50
2024-11-22 12:37:30
2024-11-21 23:44:05
2024-11-21 13:39:38
2024-11-21 23:34:57
2024-11-21 23:40:44
2024-11-21 23:37:02
2024-11-21 23:49:07
2024-11-21 10:45:37
2024-11-21 10:48:38
2024-11-21 13:01:00
2024-11-21 13: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