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焦点 > 正文

“闭门谢客”的BCI总部在怕什么

到2019年底,BCI已有1800多家会员,业务涉及“良棉”560万吨,占全球棉花市场份额的22%。或许是在行业内影响力日深,该组织似乎把自己当成了“棉花业联合国”,其行为做派早已超越了一个非政府组织的职责范畴。

在同一栋大楼办公的知名政府间国际组织“南方中心”一位高级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栋楼虽然容纳了一些联合国机构,但BCI与联合国一点关系都没有。在“新疆棉花事件”出现以前,她都没听说过这个组织,因此可以肯定在日内瓦BCI绝对算不上“国际知名组织”。她透露,这栋办公楼的租金比较贵,推测BCI一定有自己的资金来源。

BCI自称有三个经费来源:会员会费、服务收费、政府和私人机构捐助。官网显示,捐助机构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德国技术合作公司、洛德基金会等财力雄厚的欧美机构。其中,美国国际开发署以热衷于扶持异见组织而出名。

该组织的网站上多处标榜自己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有渊源。对此,记者特地询问世界自然基金会,后者的答复是:该组织的成立确实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一次圆桌会议有关,但它于2009年根据瑞士法律注册成为一个独立、非营利、由成员组成的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该组织中并不扮演任何正式角色。

未出示任何真凭实据

自始至终,记者未找到该组织出示过有关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真凭实据。BCI此前报告说,“相信无法在新疆从事实地考察”,但“有可靠证据显示”新疆存在所谓“强迫劳动”。这种措辞恰恰表明,该组织做出上述宣示时其实并没有真凭实据。此外,BCI上海办事处几次公开发表声明表示“新疆没有强迫劳动现象”,更显示BCI总部有关说法是无稽之谈。

为了进一步了解BCI的立场及其根据,记者3月29日再次探访BCI总部。但记者比上一次更加失望,因为BCI当天不仅大门紧闭,而且把所有办公室的帘子都拉下,使外面的人无法看到里面的场景。记者多次按门铃和敲窗户,但没人出来应答。

面对这一场景,记者对BCI的疑问又增加了一条:信息公开本是非政府组织运行的基本准则,它们拒不接受媒体采访,如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一做法,是否与其标榜的公平正义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