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防务新观察 > 正文

中国歼11D是半成品:要融合苏35才能避免下马

自从服役于我军的苏-35SK和正在密集测试的歼-11D曝光,关于这两款“终极侧卫”孰优孰劣以及诸如歼-11D停止研发、我军增购苏-35的传闻就不绝于耳。按照不少人的意思,似乎是一定要在两者之间分出个胜负,然而笔者却认为,这两款“终极侧卫”也许可以在中国以一种新的形态进行融合,成为最强的“侧卫”。除去惹人关注的117S矢量发动机之外,苏霍伊对于加强结构方面的研究也许更值得相关单位学习。

早期苏-27的雷达均十分笨重

众所周知,沈飞和601所是我国负责研制和改进歼-11系列的主要单位。在研制初期,由于我国当时还没有重型战斗机的装备、研制经验,即便在俄罗斯资料的支持下,研发和制造的步伐也相当缓慢。在替换了部分国产子系统的歼-11A完成制造后,我国开始建造国产率更高、更先进的歼-11B,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展现出了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不赘述了。在此之后,尽管601所成功研制了歼-15、歼-16等战机,但却是以对结构进行极大的加强为代价的,严重影响了战机性能。总而言之,601所直至如今距离真正“吃透”“侧卫”系列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就连苏霍伊设计局自己,也很难说就“吃透”了苏-27的设计。苏-27在苏联阶段的设计项目被称为“反F-15”计划,苏联军方要求苏-27在各种主要性能上都超过F-15百分之十。如果按照计划,以标准三代机气动布局的苏-27平台,这个目标是可以做到的。然而在经历了T-10到T-10S验证机的脱胎换骨,在气动上造就了一代经典后,囿于苏联薄弱的电子工业基础,新一代雷达研制情况依然糟糕。为了保证研制进度,苏霍伊设计局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装上了重达数百千克的雷达,而对结构部分大量削减、打孔来改善飞机受力,对气动设计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得已,苏联军方在当时的使用中只能对飞行员严格限制过载,而经过削弱后的结构也降低了飞机的寿命。可以说,苏-27的“软骨病”是天生的,而“软骨病”的根源实际上是因为苏-27笨重的“原配”雷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