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粮食,就无力赈灾,军队也无力征战,于是清军来回砍杀,中原大乱四起,饥民们纷纷揭竿从贼。如此恶性循环,自崇祯登基起,就一直头疼到明亡。但崇祯六年,亲眼目睹了明朝军民缺粮惨状的卢象升,却愤然提出了新策略:因粮。
卢象升,江苏宜兴人,明末文官里出名的文武双全人物。崇祯二年他在知府任上时,就曾自募兵马驰援京城。之后的多年里,他统兵南征北战,多次重创农民军。但崇祯六年的“因粮”策略,却更见证了他卓越的眼光——大明朝没粮食,哪里是因为种不出粮食?关键原因,就是粮食税收不合理,穷困的农民交粮交到破产,脑满肠肥的官绅们,宁可粮食烂在自家仓库里,也绝不拿出来为国分忧。那怎么办?必须“因粮”。
因粮,就是按照交税者贫富状况,分头划分赋税。凡是交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派任何赋税,赋税五两以上,相对有钱的地主们,才按照财产的多寡,来承担更多的加派税粮。虽然这个政策也有毛病,钻空子甩锅税粮的富人也不少,但至少能确保大多数穷人不被加重负担。特别是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时,就在其治下狠推“因粮”,一度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喜得崇祯帝不停下诏表彰,当做先进经验来推广。
如果“因粮”能够坚持下去,明王朝固然无力短期平定动乱,但至少能保证北方农村的稳定。待到卢象升的“天雄军”等部队壮大,大明完全有能力逐渐控制住民乱的蔓延,直到步步为营,彻底平定动乱。
但是,到了崇祯十年,猴急的崇祯帝,却是根本等不得了。为了实现其快速剿灭农民军的大计,崇祯悍然在这年加征二百八十万两“剿饷”,而且在杨嗣昌等痛恨“因粮”的大臣鼓噪下,崇祯更大手一挥,把“因粮”改成了“均输”,名义上是大家平摊,其实就是叫全国各地的苦农民们扛锅。如此一来,恰如以火浇油,无力负担高额赋税的农民们纷纷参加农民军,这以后农民军四处转战,各地饥民纷纷跟随。大乱,就此失控。
李自成麾下的百万农民军,农民起义席卷中原的景象,就是被崇祯这昏聩“跑偏”,一口气奉送来的。
二:痛心的“清屯充饷”
虽然崇祯的任性加征,“因粮”变了均输。但内忧外患白热化的明朝,其实还有得救。同时期另一个“大招”,也足以确保明朝满血续命:陕西巡抚孙传庭的“清屯充饷”。
明末大乱的年代,陕西就是导火索,西北的大饥荒起于陕西,动乱也爆发在陕西,然后连年的折腾里,火药桶般的陕西,已到了一片残破的地步。但崇祯九年时,主动请缨担任陕西巡抚,一头扎进这个“火坑”的名将孙传庭,在无钱无兵的窘境下,却拿出了比卢象升“因粮”还要狠的铁腕办法:清屯充饷。
2024-11-06 10:43:30
2024-11-06 10:35:57
2024-11-05 09:49:44
2024-11-05 09:45:15
2024-11-01 09:40:43
2024-11-01 09:44:02
2024-10-31 10:17:45
2024-10-30 11:30:00
2024-10-30 11:11:33
2024-10-29 10:10:42
2024-10-28 09:26:55
2024-10-28 09: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