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秘闻 > 正文

明末两大良策,本可挽救明朝,却被崇祯皇帝办坏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一生勤奋忙到亡国的明末崇祯皇帝,其公认的槽点,就是低劣的治国能力。

这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他拙劣的用人能力,在位十七年,恨不得拿放大镜看人,但他早年信用的杨嗣昌之流,多是志大才疏之徒,晚年信用的陈演魏藻德们,更是各个无志无才无德,除了每天玩命在他面前装忠诚廉洁,就是偷偷狠挖国家墙角。待到北京城破,崇祯帝悲情上吊,这些当年崇祯信任的“忠臣”们,更是摇身一变,争相跑到李自成处求卖命。如此“眼歪”的用人水平,多少后人每每说起,都是不停叹息。

但比这“眼歪”相对低调,却更加致命的,却是崇祯的“办事歪”——拙劣的战略执行能力。

因为,就是在崇祯凄风苦雨的十七年执政生涯里,大明王朝,也曾经有过两条绝佳的方略,任何一条实现,都足以助明朝熬过难关,至少不会亡于1644年。却也都无一例外,不但被崇祯皇帝活活“办偏”,更将泥潭里的大明朝,彻底推进了没救的深渊。

一:变样的“因粮”

崇祯年间的困局,看上去是一团乱麻,外面八旗清军不停南下侵扰,中原农民军纵横千里,外加旱灾瘟疫来回招呼。但其中核心困难却是一桩:粮食。

自从崇祯登基起,在各种麻烦的来回闹腾下,明王朝的缺粮,也是越演越烈。中原各地天灾人祸,生产几乎瘫痪,各地粮仓几乎见底,就连以富庶著称的江南地区,粮价也上涨了七倍。北方灾区更是饿殍遍野,就连北方的边军部队,也常见饿的前心贴后心。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叹息说,当时各地的边军,简直是“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饿的站都站不住,还怎么为国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