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白毛女》(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白毛女》
《白毛女》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1958年马少波、范钧宏根据同名歌剧改编成京剧《白毛女》。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成芭蕾舞剧《白毛女》。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
八、《沙家浜》(交响音乐)
交响音乐《沙家浜》
交响音乐《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在当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
为了响应毛主席所提出的“洋为中用”的口号,交响音乐沙家浜中所有的演职人员都由中央乐团的工作者来担纲。对于满脑子西洋调式的作曲者来说,忽然转向京剧风格的创造,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就在作曲人员潜心研究京剧曲调的同时,美声专业的歌唱演员也在向京剧界前辈学习京剧的唱腔。
经过创作和演出人员不懈的努力,一部由西洋管弦乐队、京剧锣鼓四大件和从美声唱法改行而来的京剧演员所演绎的交响音乐《沙家浜》终于问世了。从艺术上来讲,它既有交响音乐的庞大气势,又保持着京剧的基本风格。这着实让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
这部饱受了岁月洗礼的作品,流传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在这30多年里,包括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内的一批“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由于种种的因素而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痕迹。可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可以在文艺舞台上,甚至是街头巷尾,听到它的声音,看到它的身影。
文革中比较流行的几个样板戏
一、京剧《龙江颂》
京剧《龙江颂》
该剧是继八个"样板戏"之后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现代京剧,它也产生于"文革"之前,其主旨在于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龙江"风格曾被人们广为传颂。该剧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样板戏"的影响,其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但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内容,以及对人物概念化的描写,也使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受到消弱。影片基本保持了舞台剧的特色。
二、京剧《杜鹃山》
京剧《杜鹃山》
杨春霞、马永安主演的《杜鹃山》,虽在所谓"八个样板戏"之后问世,但称得上是现代京剧中的一出"骨子老戏"。它诞生于1963年,最初由宁夏京剧团移植于同名评剧。
三、京剧《磐石湾》
京剧《磐石湾》
现代京剧。同名电影《磐石湾》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75年出品。该片由谢晋、梁廷铎联合执导,李崇善、王梦云、齐淑芳、施正泉、周鲁中、华文漪等领衔主演。故事发生在1963年国庆前夕。影片通过一场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渔港磐石湾的歼灭偷登特务的激烈战斗,塑造了民兵连长陆长海的英雄形象。
四、京剧《红色娘子军》
京剧《红色娘子军》
中国京剧团根据同名舞剧集体移植创作,唱腔设计李少春,197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红色娘子军》摄制组将该剧搬上银幕。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演出。同年该片在全国放映。
2024-11-22 10:06:20
2024-11-22 09:56:55
2024-11-21 10:24:1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