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秘闻 > 正文

轰动一时的民国趣闻:铁帽子王拉洋车

后来“怡亲王”毓麒在西四牌楼见到了宴森,一身布衣的他正蜷着身子坐在地上,一望便知,景况有多潦倒。

在民国,黄包车夫地位很低,属于是社会最低阶层,不但低于城市平民,也低于农村的农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城里的黄包车夫,除了季节性打短工的以外,全部是失去土地进城打工求生的农民。 在农村,即便是贫农,好歹都有一点土地。即便没有土地,也可以做别人的佃户、长工,毕竟种粮食的吃粮食不贵,吃些高粱玉米山芋来填饱肚子,还是比较容易的。而黄包车夫失去了土地,又无法找到佃户长工的工作,才被迫进城的。 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在农村混不下去的人,骆驼祥子也是这样。 对于城市平民来说,黄包车夫是一种重体力活,工作强度大,又毫无技术可言,行业竞争比较激烈,稍微有些文化和技术的城市平民都不愿意干。 有技术的城里人,可以做工人或者小生意。如果活比较累的,收入肯定不会比车夫低;如果收入比较少的,显然活又比车夫轻松得多。 总之,城市平民根本不愿意做车夫。民夫这个行业,压根就是入城农民无可奈何的求生手段。1933年国民政府对首都南京的黄包车进行统计,发现受调查的1300多位黄包车夫中,仅有60人是南京本地人。而这60人中,生于南京的仅为27人。

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南京车夫,都是刚刚进城的农民。就文化程度来说,1300多个南京车夫中,仅有200多人勉强可以看懂报纸的大标题, 其余基本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这些人除了拉车以外,几乎没有办法找到任何其他的工作,只能借此活命。 在城市,车夫同搬运工、清道夫、掏粪工一样属于社会最底层。 克勤郡王晏森干这一行,可见能力素质比较低,会不会像溥仪一样连鞋带都不会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