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秘闻 > 正文

粟裕凭什么取代陈毅成为华野军事总指挥?

陈毅认错

此时,毛泽东交给陈毅和山东野战军的任务是保卫淮安、淮阴,即“两淮”。

陈毅决心打一个漂亮仗,改变中央的看法。他于9月11日连发两电给毛泽东并告粟裕等人,表示有信心“改变战局”,有把握至少能歼灭国民党军两到三个旅。电报说:“山野决心在淮泗间歼敌,以保卫两淮,改变战局。部队明晚即可部署就绪。分批歼敌两旅到三旅是有把握的。”

然而山东野战军很快被国民党军“佯攻怵阳、真攻淮阴”的策略迷惑,没有采纳粟裕等人的建议,再次决策失误。结果,山野主力被桂军一个多师牵制7天之久,动弹不得;淮安与淮阴则遭国民党军主力乘虚攻击,相继失守。陈毅这才感到事态严重,焦急地复电粟裕等人作自我批评,表达了自责之情,同时说明将按粟裕等人的建议行动。电报说:

你们对山野行动的意见均正确,同意办理。此次出毛病,没有估计到敌迅速南下,原想避开桂军,控制主力于(六塘)河北,不料蒋军又不来,未碰到他……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遗(贻)误全局,五内如焚,力图挽救,当尊重兄等建议。

两淮失守,连战失利,华中震动,山东野战军的士气低落。虽然等了二十来天,中央告知当年的红四方面军统帅徐向前因病不能来了,但陈毅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10月1日,陈毅致电毛泽东,又作了自我批评,称赞粟裕所在的华中分局:“两次到分局会议,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但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他还主动表示:“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这是陈毅在与粟裕长时间的争论中,因为毛泽东完全支持粟裕以及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辉煌的战果,第一次提出今后两军合并“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显然,他的这个表示是在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复杂过程之后做出的。

鉴于将士们情绪很大,10月4日,陈毅又给山野主力八师负责人写信,坦荡剖析自己与友邻指挥员刘邓、粟裕、陈赓相比的不足,承担了战役失利决策与部署的责任,信中说:

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

……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团干部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军事上真正由粟裕下决心

毅主动我批评不久,又陷入了意料之外的波折。

虽然他曾表示“当尊重兄等建议”,但他与粟裕之间很快又产生了第三次争论。他不打算按原计划与华中野战军合并,准备单独率山东野战军返回山东。他致电毛泽东、粟裕等人:“我意山野必须迅速回鲁”,要求“华野派队接替淮海区”。

10月9日,十分焦急的华中分局负责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给毛泽东发了一份要求“勿告陈(毅)”的密电,说“这完全是由于陈(毅)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对陈(毅)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

他们也提到让粟裕负责合并后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即后来的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问题,说:“陈、粟、谭应会合一起,不宜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值得指出的是,山东解放区的张云逸、黎玉等人在这场争论中,也实事求是地站在张鼎丞、邓子恢、曾山一边。他们随后在10月16日致电毛泽东、陈毅,认为山野还是留在淮海与华中野战军集中歼敌有利,而单独返回山东不利:“山野入鲁对整个华东战局不利。”

陈毅与粟裕争论后,鉴于两人截然不同的战果以及华东战区不利的形势,10月1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给予了严厉批评,提醒他对各方利害反思后向中央汇报:

现在因感渡运(河)向西作战困难,而主张全军入鲁,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且渡运作战是你自己曾经同意之方案。此次你与张、邓、曾会商,亦以渡运作战列为方案之一。何以元亥电又不相同?如按元亥电实行,你与张、邓、粟、谭诸同志间关系是否将生影响?请对各方利害分析再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