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焦点 > 正文

黎巴嫩大爆炸!当年引美军进门时,悲剧就已注定

实际上1991年内战结束后近三十年时间内,是西方“经济学家”为黎巴嫩制定了粮食政策,他们将黎巴嫩一半以上粮食以向国外进口来解决,价格比国内农民生产的粮食要低很多,不到十年,无利可图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或改种经济作物。

疫情爆发后,国际粮食供应链被卡,黎巴嫩马上出现“粮荒”,加上本币贬值,民众购买力也在下降。

“粮食危机”首先在城市中爆发,上个月黎巴嫩就上演了一场‘饥饿暴动’,原因是许多人已无法购买到足够的肉类和果蔬,爆炸后,民众将面临难以买到面包的困境。黎巴嫩经济部长内赫姆警告,谷物储备已无法支撑一个月,事实上的情况比这更糟糕。

经济危机

黎巴嫩没有什么制造业,产品竞争力也不强,偏重于服务业,该国76%工作岗位来自服务业。

2010年美国策动“阿拉伯之春”后,黎巴嫩几个主要经济对象都出现了政权崩溃、社会动荡、经济恶化情况,加上2014年油价暴跌,黎巴嫩国外汇款锐减,美元储备消耗殆尽。

黎巴嫩镑汇率一跌再跌,服务业受到极大冲击,2017年以来,失业率达到了20%以上,疫情一来,本来就在苦苦支撑的几百家企业又应声破产,政府又束手无策,经济走到了悬崖边上,社会动荡逐渐加剧。

政治危机

2014年5月到2016年11月初,黎巴嫩这个国家是没有总统的,现任总统米歇尔.奥恩是一名前将军(自由国民阵线领袖)当时只是12名候选人之一。

黎巴嫩政治运行模式,是全世界最为奇特的,一方面,它符合西方的“民主”原则--议会选举、政党轮替、三权分立……另一方面,它的权力分配原则(宪法)是根据宗教人口比例来确定的。

总统:基督教

总理:伊斯兰教逊尼派

议长:伊斯兰教什叶派

由于基督教内部矛盾加上伊斯兰力量抵制,导致没有一位候选人能达到议会所需的三分之二以上票数(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没有全民选举)

直到2016年10月20日,“未来阵线”主席萨阿德.哈里里(总理,逊尼派,2005年被炸死的前总理哈里里的儿子)宣布支持米歇尔.奥恩,才结束了将近两年的政治僵局。

1991年之前,总统权力高于内阁和议会,99席议会席位比例为6比5(基督教比伊斯教多一点),1976-1991的内战结束后,根据《塔伊夫协议》议席变成108,比例为1比1,这为政治平衡确定了基础,说白了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