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井射导弹要迁就老一代的导弹发射井,某种程度上可算是美国弹道导弹在冷战中的“常态”——因为哪怕是冷战那个军费状态,导弹发射井对于美苏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负担。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和平卫士”项目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回到70年代,随着苏联逐步研发包括MR-UR-100和UR-100N、R-36M(当时处于研发状态)等洲际导弹,苏联初步拥有了一批有能力打击美国洲际弹道导弹老式加固发射井的能力。美军也开始正视苏联的一次打击能力,为此,在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研究加固“民兵”发射井,以应对苏联的核打击。在完成缩比试验以后,美军从1971年10月至1979年9月,对1000个民兵导弹发射井全部进行了加固,使其承压力达到1500PSI。可以说,美军今天的核设施,大部分都是在70年代中后期完成的。
民兵的加固发射井,从民兵和人的对比很直观
不过加固发射井并非是万能的,根据美国公开资料推算试验的结果,一般当量大于50万吨,圆概率误差小于120米的弹头可以有效消灭民兵3常规使用的1500Psi压强的加固发射井。而随着苏联逐步扩充R-36的数量,美苏之间在冷战末期的核对抗,变成了“一发核弹换一个井”这样简单的线性军备竞赛。为了避免苏联通过线性增加导弹压制美军的核打击能力,美军除了加固已有的发射井以外。还发展了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和平卫士”。
“和平卫士”研发顺利,体现出美国在固体洲际导弹技术上达到的高水平。和平卫士创新性地使用了凯夫拉纤维壳体与HTPB推进剂,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88吨,投掷重量达到3.6吨,远胜于30吨级的“民兵-3”。加大的弹体使其拥有别人前所未有的分导打击能力,也因此,“和平卫士”成为冷战末期最优秀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
尽管“和平卫士”导弹十分先进,但问题在于,美军随后发现,为了让这款“优秀”的重型导弹有匹配的生存能力,美国必须要花费更多的钱来投资特车、铁路和新一代加固发射井,以应对美苏不断升级的“数量竞赛”。在冷战末期异想天开的环境中,美国空军提出了依靠4000个掩体和铁路、公路系统构成的密集打击阵位,希望通过“多挖加固掩体”的方式,消耗掉苏联所有的洲际弹道导弹。
当然,由于发射井的巨大花费在冷战时期也是不切实际的,这一计划终究变成了一种“筹码”。尽管在内参片中,美国空军一再保证这一庞大的计划“耗资不大”,不过最终美国空军还是承认,这种4600个掩体“更适合作为筹码,说服苏联不要搞洲际导弹数量竞赛”。
再往后的故事我们也就知道了——苏联解体,美国在完成了少数“和平卫士”的导弹井以后,就停止发展这种基础施舍昂贵的兵器。随后少量50枚“和平卫士”在2006年也黯然退役。美军在冷战末期,也未能让所有的发射井适应更加庞大的“和平卫士”,在2020年的今天,GBSD迁就“民兵-3”的发射井,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工程学的狂想最终没有付诸实践
回到GBSD,正如前文提到的,美军的“和平卫士”掩体计划并没有付诸实践,留给GBSD的基础设施,依旧是基于70年代末期的“民兵-3”密集发射井。作为一款冷战中期的老导弹,“民兵-3”导弹的长度只有18米多。直径1.67米,起飞重量34.5吨,投掷重量1吨出头。而GBSD也不得不受其桎梏,不能向其他路基导弹一样增大弹体。
尽管诺格对于该项目进行了严格保密,但一系列公开讨论资料表明,新的GBSD,也会是一款相对小型的路基洲际导弹,起飞重量外界估计也仅约为36吨,与“民兵-3”相仿。而在诺格放出的设想图中,这款新的弹体采用全直径无间级段构型,而且弹体较小,搭载和投掷重量也不会很大,同时可能反映出美国核战略的变化性。
2024-11-22 09:56:55
2024-11-22 10:06:20
2024-11-21 10:24:1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