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印合作的政治经济动机
日本的战略考量
地缘竞争:2015年安倍政府为“对抗中国高铁外交”,以超低利率贷款和赠款吸引印度,试图复制台湾新干线模式。
技术输出:新干线长期面临出口困境(仅台湾成功案例),印度项目被视为打开新兴市场的关键。
印度的本土化诉求
莫迪要求技术转移与本地生产,日立计划分阶段将组装工序转移至印度,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进度远落后于2018年规划。
印度铁路系统员工超120万人,工资成本翻倍与扩招压力(2022年计划招聘14万人)进一步挤压项目资金。
四、最新进展与未来挑战
征地突破
截至2024年7月,项目所需1390公顷土地全部征用完成,桥梁与隧道建设进度达41.72%,苏拉特-比利莫拉路段或于2026年分段运营。
技术调整与成本压力
E10系车型需重新设计以适应印度气候与载重需求,碳化硅元件与自动驾驶功能引入可能延长测试周期。日企投标报价超预算90%,印度拒绝部分标书,进一步加剧僵局。
政治风险
莫迪将高铁与“印度制造”绑定为政绩工程,但民众对票价(预计为普通列车10倍)承受力存疑,反对党批评项目为“面子工程”。
2025-04-26 22:26:53
2025-04-26 22:42:56
2025-04-26 22:30:10
2025-04-26 22:35:37
2025-04-26 22:18:21
2025-04-26 22:06:02
2025-04-25 23:44:25
2025-04-25 23:50:57
2025-04-25 23:30:28
2025-04-25 22:44:22
2025-04-25 23:14:51
2025-04-25 13:26:26
2025-04-25 13:38:51
2025-04-25 13:18:57
2025-04-25 12:45:05
2025-04-25 12:50:21
2025-04-25 12:36:01
2025-04-25 12:26:17
2025-04-25 12:57:50
2025-04-25 12:21:53
2025-04-25 12:17:33
2025-04-24 23:33:34
2025-04-24 23:25:55
2025-04-24 23:07:44
2025-04-24 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