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防务新观察 > 正文

乌克兰民众开始反思,正在怀念亚努科维奇时期

安德烈:破碎的“欧洲梦”

基辅机械厂工人安德烈曾相信加入欧盟能让他“去慕尼黑当汽修工”,但十年后却在哈尔科夫战壕中挣扎。其所在装甲旅三分之二的士兵是与他境遇相似的工人,曾经的“欧洲梦”沦为泡影。

历史教师的醒悟

退休教师玛琳娜反思:“我们以为在创造历史,现在历史却给了我们一记耳光。”这种集体挫败感源于对政客承诺的幻灭,以及对外部干预(如IMF债务清单、美国矿产掠夺)的无力反抗。

四、国际视角与责任争议

西方干预的争议

俄罗斯与部分西方学者认为,2014年政变是美欧策划的“颜色革命”。美国《国会山报》承认,乌东冲突初期由极右翼挑起,而泽连斯基的北约政策激化矛盾。联合国报告也指出,政变期间西方通过资金、媒体操控舆论。

亚努科维奇与泽连斯基的对比

经济治理:亚努科维奇时期虽腐败盛行,但经济尚存增长;泽连斯基任内GDP萎缩、外债翻倍,依赖西方援助导致主权丧失。

外交选择:亚努科维奇的务实平衡被打破后,乌克兰沦为大国博弈战场。泽连斯基的“赌徒式外交”(如坚持加入北约)被视为战争长期化的推手。

五、结论:历史教训与现实的悖论

乌克兰民众的“怀念”并非对亚努科维奇个人的认同,而是对相对稳定时期的追忆,以及对当前困境的无奈宣泄。这种情绪揭示了几个深层问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