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防务新观察 > 正文

中印边境对峙后的印度国内现状:莫迪无路可退

尽管莫迪政府一直强调对巴的打击或空袭为反恐行为,但其每次高调的回应都明显服务于国内的选举政治。

外科手术式打击的真实效果以及空袭的成效究竟如何或许根本不重要,莫迪目的十分明确,即区别于早前国大党的“柔软”形象,塑造保家卫国的“强人”形象。为达到该目的,莫迪政府一方面控诉国内反对党将国家安全、边境议题政治化,另一方面自己却充分利用其执政党的优势使用国家安全议题进行选举动员。

莫迪所提出的对巴基斯坦“先发制人地打击(Preemptive Strike)”似乎包含两层含义,对外的打击和对内的打击,对外的打击效果是姿态性的,对内的打击或许才是真正目的。

自印人党2014年执政以来,莫迪政府对个人和组织的“反国家”指控频率极高,甚至在被俘的空军飞行员瓦塔曼尚未被移送回国前,莫迪就已经“先发制人”地对国内反对党进行了言语抨击:“一些政党从讨厌莫迪,到现在开始憎恨印度。当整个国家都在支持我们的军队时,一些政党却在怀疑他们,同样是这些政客的言论在帮助巴基斯坦,伤害印度。”[6]

同样地,倘若对比印度人民党2019年与2014年的政党竞选纲领不难发现,2014年的竞选纲领将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排在首要地位,而2019年其政党宣言开篇就是“Nation First”,强调印度国家安全为最重要的政策议题,与之相伴随的是“坚定的印度,强大的印度”的竞选口号。[7]

2019年莫迪以“印度守护者(Chowkidar)”取代早前的“发展引领者(Vikar Purush)”的形象成功赢得人民院选举,这一形象转变的背后不仅反映出印人党竞选逻辑的变化,也表现出守卫印度的“政治强人”形象似乎是莫迪当下唯一可依靠的“选举武器”。

但与此同时,矛盾之处在于,一味地强硬或许能赢得民族情绪鼓动下选民的拥护,但对国内民生、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实际问题往往没有任何帮助,亢奋的民族情绪往往裹挟的是社会不公、扣上的是“反国家”的帽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