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第一天,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就法国《新观察家》驻京记者郭玉离开中国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依法保障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报道的合法权益,但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容忍为恐怖主义张目的自由。
事情源于法国记者郭玉于2015年11月18日发表的一篇报道,文章公然为恐怖主义、为残忍杀害无辜平民的行径张目,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公愤。郭玉的眼睛所见和脑子所想或许代表了西方某种典型的思维,那是对中国固执的偏见和敌视,哪怕是在法国也深受其害、全人类已达成共识的恐怖主义问题上。
不可否认的是,在掌握着国际话语权的西方舆论面前,中国反恐事业的影响力着实有限,而有限的影响力有时也被过于保守的传播方式和呆板的传播语言所稀释。如何扭转国际舆论中中国反恐事业的不利局面,已经成为反恐斗争的重要一环。
亟待破解的“疑人盗斧”心理
马晓霖(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
中国反恐演习
中国处理政府与媒体关系时,舆论管控的尺度及方式、方法往往不易被外界理解和接受。在西方印象中和语境中,中国总是被当作“集权国家”,具有权力大一统、言论不自由、新闻不开放等所谓“弊端”,这些先入为主的成见都会形成“疑人盗斧”的心理效果,即中国无论怎么做、做什么,西方舆论都觉得不对。在西方国家,也有政治禁忌和言论禁区,也有明确的“红线”,比如不能为种族歧视、纳粹主义和反犹主义等撑腰站台,否则,就违反“政治正确”。此外,也有一些媒体人因为说真话,得罪老板、政府、受众而被炒鱿鱼,这类事发生在西方,舆论认为是很正常,但发生在中国就认为不可接受。
西方精英一直有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优势,总是喜欢俯瞰中国,喜欢对中国指手画脚,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中国。不要指望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很快就有明显转变。尤其是西方把中国当作某种威胁,当作意识形态异类的时候,中国做什么它们都未必满意,更何况它们本身在很多问题上都奉行双重标准。所以,中国内政外交,只要是符合国际法、符合公众和国家利益,包括反恐和维稳,该怎么做就去做,不必被西方一两家声音甚至是主流声音左右。中国是主权国家,有自己的传统和法律,有自己的是非标准。
中国反恐演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反恐舆论营造上,可能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透明度。在西方国家,不管一个事件最后被如何定性,第一时间基本能做到信息透明。中国则不同,往往处于维稳考虑或者其他政治需要,对一些恐怖主义事件报道偏低调。这样的话,中国本来在做一件很正常的事,外媒却以为里面有什么猫腻。既然是恐怖主义受害者,第一时间就应报道出来。中国媒体不报道,个别国外媒体就会把中国的反恐行动抹黑,受众也许信以为真。
当主流消息缺失时,小道消息、甚至谣言就会大行其道。现在是信息泛滥、信息碎片化时代,任何事情是遮蔽不住的。早披露一定是事半功倍;晚披露,等别人已经抹黑了,再试图澄清,则事倍功半,甚至会越擦越黑。只要是光明磊落的事,就应该不要有任何遮掩。当然,在实际操作中,避免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视角出发,甚至有些人从自己对世界的狭隘认知出发,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现危机,遮蔽是无法大事化小的,这种危机应对方式永远只能是抱薪灭火。
2024-11-21 10:13:52
2024-11-21 10:24:15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
2024-11-13 09:26:00
2024-11-13 09: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