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迷评论 > 正文

张忠谋与台积电:半导体制造强者给大陆什么启示

而等到台积电上市之后,为了满足台积电继续发展所需要的海外融资和对员工的股权激励。台湾所谓的“国家开发基金”才逐步退出,到2001年持股12.1%,依然是第二大股东。2003年以后,飞利浦逐步退出,“国家开发基金”仍持股6.38%,为第一大股东。

耐心的扶持与帮助,最后大度地退出,也只有在政府意志决定扶持地区支柱型企业中才可能出现。当时参与台积电的七家台湾民营企业也是财大气粗很有经济实力的,但几乎都是一直持观望的立场。哪怕到台积电已经到了能赚钱的上市期,各大民营资本想的也不是继续经营,而是迅速利用台积电上市把所持股份尽可能售出。

而随着半导体先进制程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半导体制造业的周期变得更长,其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变得更大,这必然导致民间投资半导体制造的积极性更受削弱。

近来有文章声称中国发展半导体制造必须依靠BAT,而不是国家意志。对于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台积电的发展历史已经做出无声的驳斥。

台积电最后的腾飞还是依赖于自主创新

台积电的发展始于对国外技术的引进,而且一直伴随着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先是美国RCA,后来是荷兰的飞利浦,然后是美国的IBM公司,这给了一些认为“半导体技术靠引进吸收再创新一样可以做到世界第一”的人以口实。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根本上说又是有问题的。

之所以说它有一定的道理,在于台湾虽然没有放松过对于自己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有条件的选派人员出国学习参观,而且有意识地把伪“国防军政”芯片研究交由这些研究人员负责,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引进居多。而且台湾政府本身也倾向于引进技术以减少自研的风险,大有量力而行的意思。

为什么说这种说法根本上又是有问题呢?就在于台积电自主研发的时间和技术虽然不多却对台积电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评价自主研发对台积电崛起的重要性不能只根据台湾和台积电的一贯政策走向就草率得出判断。

笔者认为,台积电走上自主研发之路确实既不是张忠谋慧眼独具的结果,也不是台积电有“自主研发”的企业文化,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歪打正着,确实对台积电后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台积电之所以走上自主研发的路线,首先在于继续引进的前途不利于台积电的发展。大范围引进国外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你能引进,别人也能引进,一起引进的结果就是最后要爆发价格战。而当时台积电就面临同是台湾企业的联电竞争,IBM同时向两代工厂提供技术,联电与台积电相比,唯一欠缺的就是管理技术了。于是在2000年之前,联电与台积电的差距日渐缩小,台积电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这是台积电走向自主研发的外因。

另一方面,世界制程工艺进步到130nm附近时,原有的铝制程金属连线线宽缩小,导体连线系统中的延迟大大提高,严重的影响了集成电路的速度。而当时的半导体领军企业IBM也吃不准,于是想在保持自身主导地位不变的情况下与台积电合作共同开发铜制程。

IBM的铜制程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技术探索,在实验室条件下数据比较可观,但是在实际条件下良品率很低。这一情况无疑对台积电的决策人员最终下定自主研发的决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两部分的作用,随着国内媒体的报道已经广为人知。不过笔者依然好奇,继续与IBM合作开发新工艺虽然良品率会比较坑,不过联电到时候也会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两者的市场地位其实和之前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是什么让台积电的决策者敢于把与IBM合作的机会让给台联电呢?毕竟台湾从政府到企业其实对于自主研发的态度其实相当的保守。

难道真是张忠谋慧眼独具?笔者从台湾某电子新闻论坛中找到了一点不一样的内容。

(台积电下定决心自主发展130nm的过程中,有可能受到其他公司的启发)

如果2000年发布的该消息属实的话,原来台积电和摩托罗拉就研发130nm铜制程是有过接触的。也就是说台积电的领导人应该是有机会比较不一样的铜制程的工艺的。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台积电和摩托罗拉的合作研发没有能继续下去,但是不排除台积电从摩托罗拉(或者其他有接触的公司)看到了不同铜制程工艺的优势,勇敢赌了一把,通过自主研发把IBM打了下去。

这也同时说明了,台积电的成功不是来自于对过去引进IBM的铝制程“再创新”的结果,而是出于自己(可能还有合作伙伴)对铜制程的理解原始创新的结果。

相比于中国大陆,台湾企业和官方确实更倾向于引进国外的技术,更不赞同完全自主研发,但台积电的成功并不代表着这种做法就是正确的。台积电的实践恰恰打破了台湾发展高新技术“媚外”的迷思,而是奉行了“自主研发”的胜利。

不过我们也看到台积电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大国造重器不能总靠这样的碰运气,必须一开始就拿出自主研发的决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