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秘闻 > 正文

古代科举趣闻:名字取得好也会中状元

清末北京城的顺天贡院

中山会馆(清代为当地参加会试的举子提供的住所)

清代北京,每隔三年的三月,全国各地的举子和国子监的监生都要汇集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殿试要定出当年的状元,这是古代读书人一生最为荣耀的时刻,而状元产生的过程充满神秘和不确定性,因此围绕着状元,衍生出许多趣闻。

虽然故事的主角以及时间都是有据可查,但这些传闻的诸多细节不可考,只能权当稗官野史之说。当然,也正是这些逸闻趣事,为了解科举制度提供了新的角度。

举子进京住会馆备考

这些进京赶考的举子,首先要参加县考,及格者称“童生”,然后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合格者称“生员”,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每到这时数以千计的举子和监生涌入京师。他们大都落脚本省或州县在京修建的会馆。这些会馆,大概类似于地方的驻京办,平时是聚集同乡、增进乡里友情的处所,遇到朝廷举办科举考试的年份,则成为本乡举子们借住的寓所。

参加会试的举人到京后,先要到礼部呈递开具的咨文,也就是资质证明,截止期限为三月初一,如实有因途远迟误,可推迟至初四,逾限投文,概不接受。

礼部会试在北京的顺天贡院举行,顺天贡院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当时条件有限,九千多间考棚是用木板和苇席搭盖,四周围墙则为荆棘围成。明万历二年(1574年)时重建贡院,规模扩展到一万三千多间,考棚也改为砖瓦结构。到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再次扩大规模;光绪初年,因应试人数骤增,号舍不够用,又将院址北扩。

清时,会试的正副主考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主考官称总裁,最初由内阁大臣担任,2至7人不等,咸丰后,定为4人,一正三副。

会试同考官有18名,主要由翰林院官员充任,还要安排其他一系列的人员参与整个科考过程。为了防止考试作弊,也使考官避嫌,清代的回避制度范围进一步扩大:会试时主考、同考等内帘官以及主持、参与考试事宜的外帘官,甚至包括负责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的官员,他们的子弟及亲族人员,都不得参加这一科的考试。

会试时,由同考官批阅试卷,他们会将优秀试卷用蓝笔加以标记,并写上批语,推荐给主考官,称为“荐卷”,俗称“出房”,由主考官最终决定录取与否。会试结果揭晓后印刻会试题名录,记载新科贡士籍贯、三代姓名、乡试名次,以及此科会试名次。

马虎主考官闹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