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秘闻 > 正文

陈赓一个命令歪打正着,让黄维的生死突围砸了锅!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被日军包围后,往往采取集中一点、集体冲锋的方式,成功突围而出。在解放战争中,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大军被解放军重重包围,为什么却不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突围呢?

其实也有过,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例如,黄维被困在双堆集后,就曾多次进行过突围。

他第一次组织4个师集中于一点,进行突围,不料由于廖运周阵前起义而失败。

之后,他坚持到12月15日,但是再也坚持不住了,于是再次决定突围。

上午九点多钟,他召来了第10军军长覃道善和第18军军长杨伯涛,下达了当晚突围的决定。

第18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说: “黄维的突围计划是采取‘四面开弓,全线反扑,觅缝钻隙,冲出重围’的方针,实际上就是四散逃命。”

经过长时间的对战,黄维认为解放军围攻的重点是在双堆集南面、东南角,主要是挡住他们通往蚌埠的去路,双堆集的西面和北面则是解放军的后方,除直接围攻的兵力外,二线配备的兵力不多。于是,他把主要突击方向放在西北东三面。

黄维的突围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接受上一次突围的教训,改为“四面开弓”,而非集中一点突击。但是,他选择的突围方向是准确的。

可是,偏偏他这一次突围还是没有成功。

这是为什么呢?

砸在陈赓手中。

12月15日17时,陈赓指挥四纵各旅以五个团,兵分五路第二次向杨文学村之敌发起总攻。各路部队快速突破了敌人的阵地,对敌实行穿插分割。敌人竭力顽抗,但是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四纵歼灭了敌核心阵地的残兵。与此同时,九纵26旅协同十一纵队攻击杨四麻子村,三分钟突破敌阵地,迅速解决战斗。这样就剥光了黄维兵团部在东面的最后外围,占领了双堆集东边的最后屏障。

陈赓下令各部继续向双堆集进攻,直指敌兵团部核心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