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被认为是二战中最惨烈的首都保卫战之一。8万中国守军与20万日军激战12天,大部分战死或被屠杀。其实,南京从一开始就是守不住的,蒋介石和唐生智各自的算计“成就”了这次战役。
1937年11月,中国淞沪会战失败后,日军占领上海。直接威胁当时中国首都南京。为此,中国国民政府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宣布将中央政府迁至重庆,以表明持久抗战的决心。二是制定保卫南京的计划。
但南京是守还是弃,首先成为一大问题。若单纯从军事方面考虑,南京没有死守的条件:南京守军数量有限,且大部刚从淞沪战场败退归来,士气低落,缺编少员;南京城受地理条件所限(可被敌人三面合为,北面受阻于长江),在历史上就易攻难守。
所以当时国民政府内多数将领主张保存实力,放弃南京。提出将南京设为不设防的城市。国军将领白崇禧一开始便表示:“现部队已残破不全,也没有后续部队可调度,建议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
是守是弃,国民政府为此连续开了三次会议。最高决策者蒋介石一直没有拿定主义。南京作为首都,除军事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其对政治、外交方面的影响。若首都不战而失,对内,国民政府无法向国人交代,之前所表寸土必争的抗战决心岂不成空谈? 对外,自从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始终积极寻求外部干预,希望借助国联或其它大国的施压,调停与日本的战争。若国民政府不能向外显示抵抗意志和实力,又如何借外力反制日本?所以,在蒋介石看来,南京即使不能长期坚守,也应作短期抵抗。
在最后一次关于南京战守的会议上,国军将领唐生智积极向蒋介石意见靠拢:“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蒋介石决定坚守南京后,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全权指挥南京防御。
作为曾经反对过蒋介石的军阀,唐生智很长时间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担任训练总监的闲职,并且与白崇禧等掌握实权的将领不睦,日子过得并不舒服。此番“仗义执言”,让他终于有出头之日。
唐生智上任后,将南京下关到浦口的船全部调走,以示死守南京的决心。蒋介石给予大力支持,几乎把能调动的部队全部调来支援南京。最终守卫南京的部队,以蒋介石嫡系部队为骨干,总兵力约15万左右(实际上没有满编,按唐生智统计约有8万人,其中新兵占3万人。)。
不过,考虑到当时日军派出的攻打南京的部队有20万,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就有10万,而根据以往对日作战规律,国军一般要有三倍以上兵力,才能与之抗衡。显然,南京守军数量还是不足。蒋介石大力调兵,或许更多还是希望获得外交博弈筹码。
2024-11-06 10:43:30
2024-11-06 10:35:57
2024-11-05 09:49:44
2024-11-05 09:45:15
2024-11-01 09:40:43
2024-11-01 09:44:02
2024-10-31 10:17:45
2024-10-30 11:30:00
2024-10-30 11:11:33
2024-10-29 10:10:42
2024-10-28 09:26:55
2024-10-28 09: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