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观察 > 正文

中国神盾舰曾在南沙岛礁与外军机对峙1小时 将其驱离

突然,海口舰声纳战位听到一个微弱的回声,声纳班长牛永群判定这很可能就是潜艇。经过交叉定位和数据比对,“敌”潜艇终于露出了“尾巴”。但“狡鲨”又岂会坐以待毙?

战法是否管用,平时训练效果如何,立见分晓。牛永群根据敌我运动态势,建立起一幅相对运动的态势图,对其实施连续跟踪,牢牢“网”住了对手。

“方位xxx,高度xxx,左舷2枚鱼雷发射!”随即,声纳引导鱼雷对“敌”潜艇发起模拟攻击。演练结束,导演部通报:海口舰鱼雷攻击有效,蓝方潜艇遭“重创”。

“棋逢对手,正是检验战法的好机会。”樊继功告诉记者,在训练中,他们超越以往单依靠舰载直升机反潜的模式,积极与航空兵部队进行组网建链、交叉定位、引导攻击等科目训练,多层次的海上联合搜攻潜战法已基本成型。

知音难觅,对手难求。真正的绝世高手往往难逢敌手。但对于海口舰官兵而言,他们直面波诡云谲的海上形势,几乎每天都在与各类潜在对手交锋。

作为“首战用兵”的主力战舰,他们“闻战则喜”,拿敌练兵,让每一次任务都成为加钢淬火的“磨刀石”。

那年,海口舰在我南沙附近海域执行任务。一天下午,官兵们正在甲板组织体能训练,某国军机正不断靠近,准备对我南沙岛礁实施抵近侦察。

战斗警报骤然响起,官兵们迅速进入战位。他们按照作战预案和流程,开展针对性对抗训练。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对峙,对方悻悻离去。

还有一次,海口舰执行某专项任务,面对外军舰机和潜艇长时间的跟踪监视,他们全程保持高度戒备,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探索实践了新战法训法。

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口舰10余次赴南海海域执行战备巡逻、跟踪监视、海上维权等任务,稳妥应对外军舰机侵权挑衅,指挥对抗、实兵对抗和体系对抗能力大幅提升。

人才是战舰的“龙骨”,也是战斗力生成的根基——

每一名官兵,都是他们追求卓越的“奠基石”

“如果把海口舰比作一座大厦,那老舰员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调入海口舰之初,副对空长郭学辉就感受到了舰上专业骨干的独特魅力,技术过硬、作风扎实,个个都是精武善战的“刀尖子”。

2017年11月,第27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已进入中期。一天晚上,海口舰左巡航柴油机增压器突发漏水故障,如果不更换增压器,主机将无法使用,直接影响后续护航任务。

经多方协调,国内厂家前送增压器至阿曼萨拉拉港,由舰员自行更换。但增压器重达225公斤,必须借助吊装设备进行更换,且其所在区域空间狭小,人员操作极为不便。在平时,换装增压器属于高级维修项目,需要配套齐全的大型船厂才能进行。

“护航护到一半就回去,还不让人笑掉大牙?”一筹莫展之际,海口舰机电部门柴油机技师王东主动请缨,负责增压器换装任务。

靠港后,机电部门全员放弃休整,全力投入到维修中。王东带领技术骨干,边学习,边摸索,边安装,连续奋战16小时,成功更换备件。

“有他们在,我放心。”海口舰现任舰长樊继功,也是首批舰员之一,后来调往别的舰任职。重回海口舰担任舰长,见到曾经的同事,樊继功倍感亲切。他告诉记者,组建之初,海口舰就提出建设“种子型部队”,培养“种子型人才”口号。如今,从海口舰出去的优秀骨干在支队遍地开花。

外国海军有句名言:“推动海军前进的是军官,推动军舰前进的是水兵。”海口舰是新型首批舰艇,搭载的多项装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是一座现代化的“科技城堡”。为了驾驭高技术装备,舰党委按照“培养一名尖子,带出一批骨干,撑起一个系统,驾驭一艘战舰”思路理念,制定出台《人才培养远景规划》,成立训练课题攻关小组,开设技术革新工作室,健全完善军地联合培训机制,孵化形成“人才矩阵”。

“人才是战舰的‘龙骨’,也是战斗力生成的根基。”海口舰政委邹琰说,除了为官兵规划成长路线,他们还实行班长竞争上岗机制,保证舰上每名班长骨干都过得硬、顶得上。

经过10余年的培养和实践,一大批班长骨干脱颖而出,成为各专业的“明白人”和“顶梁柱”。副炮指挥仪班长朱举彬创新采用某型雷达给副炮下达目指,使副炮抗击效能提高了50%;主炮班长李明通过改造供电系统,使主炮攻击准备时间大为缩短;原舰空导弹分队长胡慧修改简化导弹作战流程,提高了导弹攻击反应速度。去年,海口舰部门长全训合格率达100%,官兵基础训练专业考核优秀率达到92.7%。

砺剑深蓝,久久为功;练兵备战,驰而不息。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海口舰又将解缆起航,奔赴海上练兵场。在挺进深蓝的航迹中,海口舰官兵始终牢记使命,驾驶战舰一路劈波斩浪,在万里海疆谱写“中华神盾”新的时代华章。(黄子娟 李唐 周启青 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