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观察 > 正文

印度从洞朗撤军后仍不甘心 要扩编3个师对抗中国

目前,中印洞朗对峙结束,但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军队并没有撤离很远,和解放军洞朗地区的驻军相距150米。

最近两周,《印度斯坦时报》、《印度快报》、《国防航空邮报》等媒体发布了多篇总结洞朗对峙经验教训的文章。印媒普遍感到,此次事件的最大教训是中印之间硬实力差距太大,迫切需要解决印度同中国之间的实力不对称。印度媒体似乎对印度撤军非常不甘心,不仅没有反省此次越界挑衅的行为,反而鼓吹采取多种手段来对抗中国。

印军的非作战人员太多,亟待提高战斗员比重

印度学者称,对于印度军队作战能力的可靠性、持续性而言,洞朗对峙事件是一次重大警告:尽管从纸面上看,印度坐拥超过100万的军队,然而由于军中长期存在大量的民事人员,真正的战斗员数量还占不到全军的50%。

著名军事家约米尼在其著作《战争的艺术》中,将作战部队和后勤的关系比作“牙齿和尾巴”,必要时应当控制后勤的“尾巴”。当前印度军队的作战和民事人员的比例约为1:1.15,刚好与美军的比例反过来了,极为不合理。

麦肯锡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以色列军队战斗员和战斗支援人员的比重是44%,日本自卫队是40%,中国人民解放军为34%,而印度军队仅有25%。印度军队中大量从事通信和运输的人员,挤占了战斗人员的员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且解放军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总体军事硬实力与印度的对比差不多是3:1。

时至今日,印度陆军中还保留着规模不小的人力担架队和畜力运输队,这为许多国际军事专家所不齿。据报道,莫迪政府已经下令迅速扭转这一局面,印度军队将在总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增加三个作战师的编制。

另外,印度陆海空三军都有自己独立的后勤保障系统,这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和资源浪费。整合各军中的后勤力量,看似会降低陆海军部队各自的后勤保障效率,实际上能在整体上能够大幅提高军队应战的能力。印度政府已经采纳了一项后勤改革的建议,未来将大幅整合军队的后勤网络,削减民事人员,将结余的军费用于购买运输车辆、直升机等装备。

经济实力落后中国太多,没办法长期对抗

随着近几年印度经济走势向好,印度人自信心爆棚,一些印度精英和国际媒体甚至认为印度经济追上中国指日可待。

通过这次“洞朗事件”,印度几家媒体清楚地认识到,中印两国的GDP及人均GDP有着巨大的差距,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五倍,目前两国GDP增速相差不大,近年来印度每年从中国的进口占到了其进口总额的22%。想在经济上追赶上中国,实在是遥遥无期。

印度学者、外交官Ashwani Kumar甚至断言,如果中印真正发生了热冲突,那么印度恐怕只能依靠本国的资源和相对薄弱的硬实力,因为中国的实力是如此庞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极不情愿和中国发生正面冲突。即便有些西方国家因为利益使然,可能站在印度一边,但其对印度的帮助顶多是指责中国的行为不当。历史早已证明,国与国之间如果没有实力的支撑,仅用国际道德标准来伸张所谓的正义必将毫无成效。

继续鼓吹拉美制华、拉日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