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兵器快讯 > 正文

中国逆天装备曝光 在南海造岛只是小试牛刀

中国除了拥有超强的施工能力,在设备自主研发方面也迎头赶上。以挖泥船的心脏泥泵为例,10年前国内没有自行设计、生产泥泵的专业厂家时,只能靠进口或仿制泥泵。但从2007年开始,就在10年之间,耙吸船就有了自己的“中国心脏”。天航局的工程师们说:“我们当时想的是国外能干好的,我们也能干好。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开发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泥泵!” 天航局泥泵研发方面申请国家专利22项,已授予15项。如果泥泵是水力疏浚船的核心设备,称得上疏浚船的“心脏”的话,那么耙头就像是大型耙吸式挖泥船辛勤劳作的“双手”,水下工程能不能干好、干漂亮,这“双手”非常重要。天航局自主设计的耙头对提高耙吸式挖泥船生产率、降低疏浚工程成本起到关键作用。此外,自主疏浚集成控制系统如同耙吸式挖泥船的“神经中枢”,挖泥船精确定位控制技术就像耙吸船的明亮“眼睛”,对这些核心系统和技术,天航局研发团队也在不断进行着提升和突破。

“没有中国建不了港口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中国迎来港口建设高潮,疏浚能力也随之飞跃,仅天航局就拥有种类齐全的现代化挖泥船及辅助船舶70余艘,总装机功率近60万千瓦,年疏浚能力超3.5亿立方米。这也为中国挖泥船的航迹走向四海打开通道。从东南亚到印度洋,从非洲到欧洲,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例如一年多前,“通远”轮曾远航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中国交建首个欧洲疏浚项目——俄罗斯布朗克港的疏浚工程。由于当地海底构造是黏土混杂碎石,这个考验挖泥船的世界性难题,摆在了来自5个国家的20多艘挖泥船面前。“通远”轮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了耙头的破土能力,不但最终得以按时完成任务,也掌握了攻克这种复杂地质环境下的技术能力。

黄骅港建设更见证中国挖泥船的“逆天”能力。作为我国跨世纪特大工程,黄骅港是国家在河北布局的重大港口,也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就自然环境而言,黄骅港地处淤泥质海岸,并不是天然良港的所在地,尤其是这里以细粉砂为主的土质很容易造成回淤,甚至有外国专家认为这里根本就造不了大港。但就是面对这样的挑战,天航局通过细致的技术攻关,连续投入23条主力挖泥船联合作业,11个月内的疏浚工程总量达1.2亿立方米。这个工程量之大,如果按1立方米连续堆放,可绕地球3圈,创造出中国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在业内被称为惊人的“黄骅速度”。如今,曾被断言无法建港的黄骅港不但已经建成,而且还拥有可容纳20万吨级船舶进出的航道,截至2016年底,黄骅港的吞吐量已达2.45亿吨。也难怪在完成这样的“逆天”工程后,天航局的工作人员敢放言“再也没有中国建不了港口的地方”。

天航局在疏浚行业创造的“逆天”成就,其实是中国工程能力这些年突飞猛进的缩影。中国交建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新闻中心副主任查长苗以公路建设为例介绍说,目前全球通车的高速公路里程约35万公里,而中国从1999年的1万公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猛增到2016年的超过1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交建就设计、建设约5万公里。查长苗感慨地说,对于像他这样经历过中国工程能力翻天覆地变化的人而言,很多时候甚至会感觉现在的道路规划变得越来越简单,只需要优先考虑沿途人口聚集区的分布,至于一路上是需要修桥还是打隧道,都可以放心交给中国工程师们来解决,“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方面没有中国工程师解决不了的问题!”

与航天、电子等领域的情况类似,中国年轻一代已经承担起这些“超级工程”的重任。《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中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才30岁出头的中国工程师,在10来年的工作经历中已参加了4座世界级大桥的建造,要知道,在西方专家眼中,只要参与过其中任何一座大桥的建造,就已经可以算是人生最辉煌的巅峰。因此当他出席全球桥梁工程大会时,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无论资历有多老,都需要认真倾听他的意见。这就是“超级工程时代”成就的中国工程师在全球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