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中国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就在轨释放了一颗重约40公斤的伴飞小卫星,它携带有测控通信、照相、热控、自主导航定位、星务管理系统等载荷,负责对飞船进行近距离观察,以确定其舱外部分工作状态。由于它需要回传观测数据,因此必然会释放无线电信号——这些特征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是不是刚刚才听说过?
事实上,当时就有外电炒作称,中国这颗伴飞小卫星具备了攻击和捕捉其它国家卫星的能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陆晋荣对此澄清说,神七释放的伴飞小卫星只是作为一个媒介,用来观测并记录航天员的出舱过程,所谓“具有攻击性”纯属谣传。
此后,中国载人航天活动还多次在轨释放过伴飞小卫星,它们的工作成果也并不对外保密——例如这张:
2016年10月,由天宫二号释放的伴飞小卫星拍摄的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
对于美国来说,伴飞小卫星同样不陌生。例如202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推动的“小行星撞击偏转评估计划”,就是用重约550公斤的航天器撞击一颗直径160米的小行星,再通过伴飞小卫星的观测数据来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的撞击效应。
因此笔者认为,和当年外媒炒作神舟七号的伴飞小卫星具有太空军事用途类似,这次美媒不过是在用同样的套路渲染“中国空天飞机释放神秘僚机很危险”。当然,它们最后都会被打脸的。
2025-05-08 14:11:28
2025-05-08 14:52:29
2025-05-08 14:15:51
2025-05-08 14:31:47
2025-05-07 23:04:41
2025-05-07 23:34:43
2025-05-07 22:56:23
2025-05-07 23:13:16
2025-05-07 21:50:25
2025-05-07 21:05:32
2025-05-07 21:38:15
2025-05-07 21:20:59
2025-05-07 20:57:31
2025-05-07 20:47:32
2025-05-07 11:45:31
2025-05-07 11:24:53
2025-05-07 11:51:30
2025-05-07 11:39:57
2025-05-07 11:17:01
2025-05-07 11:09:16
2025-05-07 11:34:52
2025-05-07 10:55:10
2025-05-07 11:00:21
2025-05-07 11:29:17
2025-05-06 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