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防务新观察 > 正文

揭秘!中国北斗卫星到底比美国GPS强多少?

自力更生——北斗的研发之路

在海湾战争以后,解放军认识到高新技术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开始推进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变革。

在海湾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也引起了解放军的高度重视。

1994年,我国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正式立项,命名为“北斗”。

而两年后爆发的台海危机,大大加快了“北斗”的研制速度。

1996年台海危机中,为了震慑台独势力,解放军举行了三军联合演习。在演习过程中,原二炮部队进行了弹道导弹试射演练。

当时二炮部队的发射车和导弹都是中国最先进的装备,精度很高。但致命的问题在于,导弹的高精度是依赖美国的GPS进行定位的。

结果,美国不怀好意地关闭了东亚地区的GPS信号,让二炮部队试射的导弹因为没有GPS信号,大大偏离目标区,使得试射失败。

这一教训深深地刺痛了当时的中国科研工作者,也让解放军深刻认识到,一套完全独立自主的卫星定位系统是多么重要。

从这以后,“北斗”的研发速度就迅速加快。在2000年,首批“北斗”试验星,两颗“北斗1号”成功发射,开始了长达20年的“北斗”系统组网工程。

在“北斗”研制工作的早期,中国曾经基于技术层面的现实考虑,计划投资参与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希望能够在合作中学习相关技术。

但是欧洲对中国的参与并不上心,而且严格把控技术交流。欧洲希望中国只需要出钱就行,不想要让中国在合作中学到什么。

既然欧洲不是真心实意地合作,中国也就没有继续参与“伽利略”系统的兴趣了。这件事再一次让中国意识到,科研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