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真相 > 正文

揭秘:明朝的太监,竟是一步步被逼熬出来的?

也正是这样的现实,确立了明朝历代权阉们唯一的人生追求:操纵皇权不指望,借皇权狐假虎威才是真。

可对于每一个初入行的宦官来说,即使是这样的梦想,也是前路漫漫,艰险重重的。如果说升官如爬山,那么从底层宦官,爬升到宦官中的顶层,则更像是爬喜马拉雅山。其艰难之处,正在于明朝宦官制度机构冗杂,等级森严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山头多,所谓的“衙门”,最高官职不过四品,山头却有二十四个,这其中的十二监,分别为司礼监,御用监,司设监,内宫监,神宫监,御马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另外还有“四司”,分别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以及“八局”,分别为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上述机构,合称为“二十四衙门”。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看,这样的机构设计是极其不科学的,许多衙门的职能重叠,办起事来相互掣肘,单个衙门能够承担的职能,更拆分给多个衙门。如此一来相互牵制,办事效率势必打折。可朱元璋要的就是这样的不科学,谁都专不了权,也就谁都威胁不到皇权。

而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山头”,再仔细看看其内部的等级结构,恐怕又会看到更不科学的景象:每一个单个的衙门里,都有森严的等级设定,比如十二监中,最高级别负责人统称为“太监”。(在明朝,太监一词只有宦官中最高一级的群体才可用),下面分别是少监,监丞,奉御,听事各级名称,最底层的为杂役。而在“八局”中,称呼则大同小异,分别为“经理”“管理”“监工”等名称,一样的等级森严。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山头林立,等级森严的体系中,初入行的宦官,从最低级别的杂役干起,不说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即使是在他所在的衙门里,熬得一个相对高一点的行政级别,恐怕也要把几十年搭进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