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秘闻 > 正文

揭秘:扶不起的不是阿斗,而是诸葛亮的儿子

诸葛亮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不但他的事业以失败告终,他的儿子也是令人遗憾地扶不起来。诸葛亮娶妻多年,四十好几了还没有儿子。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诸葛亮只好给远在东吴的大哥诸葛瑾写信:你儿子多,我一个都没有,不如把你的儿子过继给我一个吧!诸葛瑾请示过孙权后,就把次子给了诸葛亮。没想到,没过几年,诸葛亮的老妻竟生出一个儿子。

诸葛亮对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宝贝儿子寄予厚望,给他取名“诸葛瞻”,字“思远”,希望他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在繁忙沉重的工作之余,诸葛亮念念不忘的就是教育儿子,闻名千古的《诫子书》就是他专门为诸葛瞻量身定制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希望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还希望儿子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然而,诸葛亮又忙国事,又忙育子,积劳成疾,他星落五丈原(今属陕西宝鸡)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对于这个年幼的儿子,诸葛亮似乎也是满意的,他给大哥诸葛瑾写信时说:“瞻儿已经八岁了,聪明可爱,活泼伶俐,我只怕他太过早熟,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呀。”

这话也许是自谦,因为诸葛亮明显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最好是能够成为像自己一样的人才。可惜,天不假年,他英年早逝,只好把继续培养诸葛瞻的重任交给后主刘禅。

诸葛瞻如此火箭式的上升是因为他的政绩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爹诸葛亮的荫泽。诸葛亮在蜀国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实在太高了,以至于蜀国朝廷每每颁布惠民利民的政策,老百姓都会不自觉地感念起诸葛亮,诸葛亮已经不在了,就感念他的儿子诸葛瞻。其实,这些惠民利民的政策跟诸葛瞻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

然而,虽有老爹诸葛亮的启蒙,又有后主刘禅的大力提拔,诸葛瞻还是扶不起来。

公元253年,吴国大佬诸葛恪兴兵伐魏。他的气魄很大,军威很盛,可大家都不怎么看好他。蜀国有个大将就给诸葛瞻写信,说打仗不是闹着玩的,你在东吴的那个堂哥有点儿冒失和冲动,执意伐魏的后果恐怕不堪设想,你得赶紧提醒他一下,让他收敛一点儿。

对于下属的建议,诸葛瞻无动于衷。最后,东吴兵大败,诸葛恪本人也被政敌整死了。东吴失败了,对蜀国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吴蜀是友好互助的同盟国,任何一方大败都可能让魏国乘虚而入,引发不可预料的连锁反应。可是面对这么重大的国家大事,诸葛瞻完全不作为,可见他根本不懂得如何用兵、理政,并不适合这个位置。

公元261年,35岁的诸葛瞻在刘禅的鼎力扶持下担任了卫将军,军权在握,并和另一位大臣一起执掌尚书台,主持国家政务,基本上相当于国务院总理了。这个职位和诸葛亮当年不相上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意味着责任重大,一般说来,担任这种国家级职务的人都会如履薄冰,就算不为国家鞠躬尽瘁,起码也得礼贤下士,知道给国家笼络人才。可诸葛瞻一项也没做到。

蜀国元老重臣宗预为人比较耿直。有一次,某将领约他一起去拜见诸葛瞻,宗预却不愿意去,还说:“我老了,早已不求上进,只欠一死,又何必去向年轻人点头哈腰、低三下四呢?”宗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果然就不去拜见诸葛瞻了。这说明诸葛瞻并不平易近人,不能团结人才。若是换成诸葛亮,宗预不来拜见他,他肯定会主动去找宗预聊天的。但是,诸葛瞻不会这么“降低”自己的身份,这也是很多官二代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