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观察 > 正文

解放军西藏演习为何还用炸药包?来看中国攻坚武器史

在近日央视公开的解放军山地旅西藏山地实弹进攻演习和西部战区某旅高原进攻实弹演习中,我军步兵传统的攻坚武器——炸药包闪亮登场。这引起了一些网友的极大关注,认为在解放军步兵装备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要让炸药包上阵?而想解释这个问题,就得从解放军步兵攻坚的传统武器——炸药包说起。

  我军进行捆扎炸药包训练

一、从爆破到飞雷!

自从有人类开始拿起棍棒和石斧开始互相争斗时,步兵就诞生了,作为人类世界上最古老的兵种,步兵一直在战场上纵横了上千年,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是围绕在所有步兵头上的梦魇,那就是攻坚。从最早的木头栅栏、碎石围墙到十丈坚城,步兵始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一寸寸的攀登。这期间虽有各种攻城器械问世,但真正能让步兵顺利攻入坚城的却没有几个,直到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后,能摧城拔寨的火炮才初步解决了步兵攻坚的问题。

但无论是在中外,能用于攻城的都得是重炮,其制造和运抵战场都是一个极其麻烦的问题,有时甚至需要先围城然后现场铸造重型攻城炮。而对于缺少枪炮的各类农民起义军来说,铸造和使用重型攻城炮实在是一个太过于奢侈的梦想,但中国人无穷的智慧却使他们开发出了另一种攻坚方式——“穴地爆破”。所谓的“穴地爆破”就是在城墙下挖掘地道,然后安放数万斤的黑火药,以图利用爆炸将城墙炸开缺口,这也成就了最早的步兵爆破。

在中国漫长的农民起义史中,使用过这一战术的包括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洪秀全的太平军等著名的农民军,虽然战果有成有败,但确实给统治者极大的压力。

但随着西洋枪炮的大量引进,以清末湘淮军为代表的勇营更多的依赖各种火炮来轰开坚城,尤其是经常与洋枪队共同作战的淮军更是如此,曾多次使用洋庄大炮轰开太平军据守的城池,最终镇压了席卷江南半壁的太平天国运动。此后的中国步兵和他们的西方同行一样,倾向于让大炮来为他们的进攻打开通路,直到北洋新军诞生时,其师级单位建制内的火炮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民国时代的美械师。

北洋六镇大量装备了德制克虏伯M1903型75毫米野炮,除第1镇外,其余每镇(师)均装备了54门75毫米山/野炮

但随着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之后,各个军阀中炮兵比例不断下降,导致军队的攻坚能力大幅度下降到了一个非常可怜的程序。在中原大战中,傅作义的晋绥军死守琢州,拥有兵力、火力双重优势的东北军却始终啃不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纵观解放前活跃在中国大地上各支军队,真正解决了步兵攻坚问题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靠的就是:爆破!

步兵是解放军最早也是最为自豪的兵种,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解放军步兵不得不承担起比别的国家同类兵种更为繁重的作战任务,最终炼就出了解放军步兵的看家法宝“步兵五大技术”——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和爆破。这五大技术中最为特殊的就是用于破障和攻坚的爆破,在绝大多数国家中,这活儿都是战斗工兵的,而在我军中,却是步兵必备的技能,而它曾经是我军步兵唯一的攻坚手段,而投弹和土工作业在攻坚时也要为爆破提供必要的帮助。

  有一种特权,叫背炸药包

将爆破作为攻坚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军步兵的无奈之举,在无法批量自产火炮的年代里,除了炸药包也实在不能指望其他更强的火力了。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得到充足外援的前提下,国民党军主力部队的火力密度空前增加,其野战工事和永备工事的构筑能力均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军步兵也开创了一个“大爆破”的时代,不仅在攻坚时用,破障时用,在越壕时也用,巷战时也要用它来在墙上开孔。

可用于爆破的器材不少,集束手榴弹、爆破筒都算,但对于我军步兵来说,最主要的器材就是炸药包。

不过炸药包是俗称,它的学名是集团药包。所有装入炸药后的容器都能叫集团药包,无论是箱、桶、罐都可,但应用最广泛的还是采用纸、布、麻袋片、塑料布捆扎而成的集团药包,影视剧中最常见的炸药包就是它了。

想要包扎出一个合格的集团药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讲究的是捆包时是紧、牢、实!还要预留出点火管孔,为携带方便还要在药包上捆一根木棍或在一侧做一提环。有条件时还要再用细铁丝进行加牢,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集团药包。

捆扎一个合格的集团药包是个技术活,也是我军延续至今的步兵基本技能

炸药包因内装的炸药种类不同,威力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硝铵炸药和梯恩梯炸药,以常见的土木、砖石工事只需要5公斤的梯恩梯炸药包即可破坏,对于钢筋混凝土射击工事也不过需要10公斤炸药包就可将其破坏。

但是,如何在敌火下将炸药包送到敌工事的薄弱部位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更何况如果想要炸穿钢筋混凝土工事墙壁或是顶盖,还要用多个炸药包实施连续爆破。

在实施爆破时,部队要组织各种火器对敌工事实施压制射击,保证爆破手顺利抵达爆破出发位置,然后利用地形地物和爆炸烟草以及敌火被我军火力压制的有利时机,迅速接近目标!在掩护火力中断时还要用以手榴弹或是手掷小型炸药包掩护自己。在抵达目标后,将炸药包牢靠地放在爆破点上,确实点燃导火索后,才能迅速隐蔽。

说的简单,但在实战中,爆破手的伤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敌军工事群较为密集,形成交叉的火力网时,组织强行爆破通常要承受较大的伤亡。如何能不用人力就将炸药包送到敌军工事上就成为了一道难题。

“土飞雷”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初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聂佩璋,他主持发明了“炸药包抛射器”也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没良心炮”。实事求是的说,这种炸药包抛射器的技术含量很低,往高了说也就是一战英军中李文斯投掷器的简化版,不仅射程近、精度差,而且还需要提前挖掘好炮位,应用范围较为有限,不可能象今天的影视剧一样,在什么场合都能用,都好用。在野战围歼敌军时,可以弥补我军攻坚火力的不足,但在机动作战和城市战中就没有什么作用了,还是要靠步兵用炸药包去一个一个的啃工事。

二、从40火到82无!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也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了一定的60毫米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和美制57/75毫米无坐力炮,这三种步兵支援火器虽然性能好,威力较大,但是由于完全依赖缴获,数量有限,在战场上的应用范围也不广。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卷入了一场不得不打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仿制美制M20式89毫米超级巴祖卡火箭筒而成的51式90毫米火箭筒、仿制美制M18/20式57/75毫米无坐力炮而成的52式57/75毫米无坐力炮本应成为我军步兵分队中最得力的攻坚武器,但由于面临着联合国军强大的坦克压力,上述三种武器更多的承担了专职反坦克作战任务,我军步兵在攻坚时仍被迫以抵近爆破为主。

  51式90毫米火箭筒是志愿军步兵珍贵的反坦克武器

直到1955年我军第一次制式化期间,以苏制RPG-2式反坦克火箭筒为原型仿制而成的56式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列装后,我军步兵分队走上了远距离摧毁敌方工事的快车道,但56式40毫米火箭筒毕竟是仿制于RPG-2式火箭筒,其整体性能已经落后于时代,所以在RPG-7仿制成功后,很快就被69式40毫米火箭筒所淘汰。

  56式40毫米火箭筒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出色

拜今天众多影视剧所赐,RPG已经算是家喻户晓了,不仅被用来打各种装甲/非装甲车辆、直升机甚至经常被用来当直射直瞄火器使用,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多用途。而这也是其最大的优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