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就着热乎劲儿,聊聊6月初那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演的俄乌谈判大戏。焦点?自然是那最揪心也最现实的人道议题——交换俘虏,特别是那数千具阵亡将士的遗体。这事儿,表面看是冰冷的程序,内里却藏着双方刀光剑影的算计,乌方的一番操作,更是让国际社会眼镜碎了一地。笔者这就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看看这“顶级阳谋”之下,藏着怎样的玄机与无奈。
一、 伊斯坦布尔的“成果”与暗流
时间拨回到6月2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俄乌双方代表团时隔数周再次坐到一起,进行第二轮直接谈判。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事后高调宣称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成果”的核心是什么?双方同意:交换所有重伤、重病战俘以及25岁以下的年轻战俘;更重要的是, 就交换阵亡士兵遗体达成原则性一致,初步模式是“6000:6000”。
俄方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会后更抛出一个“重磅善意”:俄方将在下周(即谈判后一周内)单方面向乌方移交多达6000具乌军阵亡士兵遗体。首批1212具遗体甚至已经由专用冷藏卡车运抵预定交换地点,其余的也在运输途中。 梅金斯基还表示,如果乌方有俄军士兵遗体可交换,俄方会接收。同时,俄方提议在前线部分区域停火2-3天,专门用于收集和移交阵亡人员遗体。
表面看,这似乎是战争阴霾下难得的人性光辉。俄方主动、快速地移交遗体,展现“人道主义关怀”,乌方也表达了接收意愿。协议达成,只待落实。国际社会似乎可以松一口气?然而,事情的发展很快急转直下,上演了一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接收拖延记”。
2025-06-12 22:34:19
2025-06-12 23:41:21
2025-06-12 23:37:40
2025-06-12 22:36:14
2025-06-12 23:50:28
2025-06-12 23:28:34
2025-06-12 22:59:58
2025-06-12 22:44:33
2025-06-12 10:37:06
2025-06-12 11:27:52
2025-06-12 11:33:37
2025-06-12 11:16:20
2025-06-12 11:42:02
2025-06-12 10:46:19
2025-06-12 10:42:00
2025-06-12 10:58:21
2025-06-12 10:51:15
2025-06-12 11:06:56
2025-06-11 21:37:09
2025-06-11 22:07:54
2025-06-11 22:39:06
2025-06-11 22:46:54
2025-06-11 22:22:24
2025-06-11 21:21:26
2025-06-11 18: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