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迷评论 > 正文

中国飞豹战机事故多发 为何不用歼16将其全部替代

综合外媒报道称,中国飞豹战机的气动设计受到设计年代技术水平的限制,可能在低速范围有易于失速,导致失去足够升力的不足,且未能运用机动襟翼及更好的弹射逃生手段,避免相关问题出现。

“飞豹”是我军第一种真正的战斗轰炸机,代表我军空中打击能力的重大突破。但是说起“飞豹”,就要说说它的一系列事故。

据统计,1988年至今,至少12架歼轰-7系列发生坠毁事故,至少17名飞行员因此不幸牺牲。

早在1977年,“飞豹”的基础研发工作就已完成,但是受国力、技术上的局限,只有考虑相对保守的气动设计方案。最终定下的方案中,出现机翼对附着气流控制效果不强的隐患,可能引起失速,丢失足够升力,发动机空中停车,还有发生尾旋的危险。

从当时来讲,可能是出于减低生产难度的考虑,研发方面并未选择相对有较解决这一隐患的机动襟翼设计,最终导致“飞豹”训练中的多次事故,据传都与该隐患相关。

另外,因为“飞豹”属于战斗轰炸机,在遂行对海、对地目标实施攻击时,低空飞行是常有现象。这时高速、速度有限,如果失速进入尾旋,飞行员将没有充足的高度和时间来逃生。

另外外媒报道称,“飞豹”发生事故导致严重伤亡的因素还包括,“飞豹”战机的双座舱抛盖设计不够完善,令逃生难度增大。其弹射座椅性能与今天的先进型号相比较差,气动外形设计保守,存在非常大的关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