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迷评论 > 正文

上天入海能掐会算:2017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2017年即将过去。观察者网照例评选出了今年的十大科技新闻。

今年我国在科技领域仍旧好消息频频,“可燃冰”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中国超算力压美国,在TOP500和戈登贝尔奖上“双夺冠”。

但也发生了许多事情,在提醒和警示我们。除了韩春雨的论文被撤稿,今年被撤稿并引起舆论哗然的还有《肿瘤生物学》上的一百多篇提供虚假同行评议的中国论文。“胖五”发射失利,导致年底由长征五号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任务往后推迟。今年“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实验任务,值得祝贺,但“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彭承志公开表示遭恐吓的新闻,也让人对刚刚起步的量子通信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感到担忧。

还有一些科技新闻报道,反映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例如,将从未真正发生也违背中国法律的“换头手术”炒作成大新闻。“科技神童李向楠14岁被MIT录取”的假新闻更是被广为传播。

对中国科技进步成果的宣传有时用力过猛,如《中国震撼黑科技:加点胶水,沙漠变良田》这样的标题党新闻不仅出现在自媒体公众号上,也有不少出现在官方宣传稿和主流媒体上。例如,只有极少数报道采用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获得迄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这样的准确标题,而大多数报道都或多或少想把重点引向暗物质的发现。在“后真相时代”,科技资讯更不能违背科学求真求是的精神。

2017年,我们仍在路上,仍需努力。

1 中国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创世界纪录南海首次发现裸露海底的可燃冰

今年7月,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9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国务院于11月3日正式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新矿种,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能量密度高,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在用途上与常规天然气一样,主要用于民用和工业燃料,化工和发电等。

今年7月,执行试采技术服务的钻井平台“蓝鲸Ⅰ号”将返港。(图自央视新闻)

今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了裸露的“可燃冰”。(图自央视新闻)

2 C919成功从上海浦东转场西安阎良,已具备城际航线飞行能力

11月10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飞机10101架机顺利完成首次城际飞行,从上海浦东成功转场至西安阎良。此次转场飞行,标志着C919飞机具备了城际航线飞行能力,初步验证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的稳定运行状态。

此后,C919为取得适航证而进行的试飞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C919要想进军国际市场,就必须获得国外适航证。10月27日,美国联邦航空局发布公告,称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就《适航实施程序》达成协议,涉及型号认证。中国商飞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协议将有助于国产大飞机C919走出国门。

3 中国超算再次500强夺冠超算应用再获国际最高奖

今年,中国天河二号超算和神威太湖之光超算接二连三取得好成绩。11月14日,在TOP500排行榜上,天河二号和神威太湖之光再度蝉联头两位。

11月17日,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付昊桓等共同领导的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该工具首次实现了对唐山大地震发生过程的高分辨率精确模拟,使得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地震预防预测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再次证明了中国超算的应用水平。去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杨超等人获得2016年戈登贝尔奖,获奖应用名称为“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

不过,我们仍然不能松懈自满。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云泉向观察者网介绍,全球都在研发性能更好的超算,美国在明年可能会公布2套性能180P的超算,而且中国、美国、日本都在力争研发1000P超算。

4乌镇举行人机大战,中国提出人工智能国家战略

“人工智能”在今年仍然是一个热门词汇。

5月23日-27日,在乌镇举行了中国顶尖棋手柯洁对AlphaGo的三场人机大战,柯洁最终以0比3落败于人工智能。

10月19日凌晨,谷歌旗下的DeepMind团队公布了进化后的最强版AlphaGo,代号AlphaGoZero。AlphaGo打败了柯洁,而AlphaGo Zero经过3天的训练,就以100:0的比分完胜AlphaGo。AlphaGoZero的学习不使用人类数据,而是自我学习,完全从零开始。之所以它能比向人类数据学习的程序效果更好,是因为它每次对弈的“陪练”都被校准为与它持平的水平,它的“陪练”从非常基础的水平开始,逐渐上升为非常高的水平。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第一步是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对此,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登文章称,虽然美国是人工智能的发源地,历史上也一直是该领域重量级创新成果和科研机构的所在地,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竞争对手已紧随其后。中国近来宣布了一项人工智能发展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斥资数十亿美元,力争在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文章还指出,中国学者正在发表大量关于深度学习和超级计算机的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

11月15日,中国科技部在京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成立了科技部等15个部门参与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以及作为顾问机构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并提出国家级四大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5我国发布“寒武纪”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

11月6日,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发布会召开,“寒武纪”新一代智能处理器芯片产品首次公开亮相。

此次发布的新一代智能处理器有三款,分别是:面向低功耗场景视觉应用的寒武纪1H8、拥有更广泛通用性和更高性能的寒武纪1H16,以及面向智能驾驶领域的寒武纪1M。

此前,中科曙光成功研制出首款搭载寒武纪AI芯片的人工智能服务器,命名为“Phaneron”。据悉,“Phaneron”一词是从PhaneronzoicEon衍生过来的,中文可译作“显生宙”,显生宙是地质学的一个年代,而寒武纪是显生宙的开始。

9月2日晚,华为在2017年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FA BERLIN2017)发布华为首个人工智能移动计算平台——麒麟970。麒麟970的人工智能模块为KirinNPU,正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出的寒武纪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IP。在商业化的第一步上,华为对寒武纪的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6 “墨子号”完成三大实验任务我国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

8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宣布,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

1200公里的超远距离量子纠缠分发成果,1个月前曾登上顶级学术期刊《科学》的封面。这次,星地间的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又同时发表在另一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

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当日,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已构建出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7 人类首次发现双中子星碰撞出的引力波,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全球多国科学家10月16日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于2017年8月17日首次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引力波事件。由两个质量分别为1.15和1.6个太阳质量的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根据探测日期确定编号为GW170817,距离我们1.3亿光年。此外,在全世界众多天文学家及探测设备的协同努力之下,还发现了该引力波事件的电磁对应体。

2016年初,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那时候我们说,多信使天文学新纪元即将开启。在这一次GW170817的探测中,人类首次同时探测到了引力波及其电磁对应体,这可以被视作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学纪元真正意义上的开端,在天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金志平参与的国际团队,通过对此次引力波光学信号的观测和光谱分析,首次提供确凿证据证实,中子星合并是宇宙中金银等元素的主要起源。金志平说:“这就是宇宙中的‘巨型黄金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