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史秘闻 > 正文

粟裕是如何让杜聿明30万大军精准地掉进包围圈的?

第二日,粟裕把自己的判断上报中央军委。

随后,中央军委复电:

“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

于是,粟裕据此进行兵力调整。

不料正在他进行部署调兵时,中央军委又发来一电报,指出徐州杜聿明的“突围方向以两淮或连云港两处为最大”——不是粟裕认为最可能且最危险的第三个方向。中央军委在电报中还指令华野“必须马上有所准备”,“务使敌人不能向这两个方向逃跑”。

这就让粟裕左右为难了。

因为,他认为敌人不会由这两个方向逃窜,但中央军委已有明确的指示,万一自己判断失误,敌人真从这两个方向逃窜,贻误军机不说,还势必影响同敌人的战略决战。但是,粟裕就是粟裕。他认为,如果杜聿明南走,与黄维会合,后果更难设想,这一路绝对不能放弃。

经过再三分析、比较,粟裕还是坚持认为,徐州之敌走两淮和连云港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下定决心,把华野北线的7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把主力的重心仍然放在敌第三个突围方向。

他这样的部署,也装了一个“保险”。

因为,杜聿明即使向两淮或连云港方向逃窜,受地形条件的限制,逃跑的速度也不会快,这样华野主力仍然到时候可以赶得上。

就这样,粟裕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只待杜聿明来投。

11月28日,敌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和副司令杜聿明决定撤出徐州,突围的路线果然是粟裕预计的——经徐州西南的永城转到淮河以北的蒙城、阜阳地区,然后依托淮河向北攻击,以解黄维之围——即第三个突围的方向。对此,他们还计划在撤军时,先全面发动佯攻,以迷惑解放军,再以主力于当晚3时撤出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