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报道 “量子计算机就像初生的婴儿,未来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对整个科学界还是个未知数。”两年前的今天(2017年5月3日),中国宣布研制出世界上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研究团队带头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如此评价刚刚出生的“神算子”。
实验测试表明,这台被称为玻色子取样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万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这些关于量子计算研究的系列成果发表于《自然·光子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自然·光子学》的审稿人当时表示,“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了量子计算领域的埃尼亚克(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的教授斯科特·阿伦森表示该成果展示了‘令人振奋的实验进步’。”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17年5月3日报道称。
在随后两年中,关于量子这个概念,并没有从《参考消息》的报道中消失,相反,潘建伟这个名字,以及中国在量子领域的新突破,不断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可以说,这两年来,《参考消息》是中国量子科技发展的忠实记录者。
《参考消息》报道截图
“墨子号”助力量子通信研究
在这里必须插一句,其实早在2016年8月,中国就已经将“墨子号”量子卫星送入轨道。“利用量子通信技术,这颗卫星成功从太空发送了‘不可破译’的密码。”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是评价。
换言之,量子不仅可以用于计算,也可以应用于通信。
2017年6月17日,在量子计算机宣布诞生的一个多月后,《中国卫星领跑“量子太空竞赛”》的醒目标题,赫然出现在《参考消息》头版头条的位置。
报道配发的图片——美国《科学》周刊一期以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作为封面,显得异常醒目。
此前一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24-11-22 09:56:55
2024-11-22 10:06:20
2024-11-21 10:24:1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8 13:29:04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