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焦点 > 正文

科技树的进化-外壳材料的中国竞争

在过去的几年,我们使用的手机,经历了从塑料外壳向金属外壳的进化,金属壳比塑料壳贵的多,也更有高档的感觉。从几十元的塑料外壳,到价值一两百元的金属壳,手机逐渐走向高端化,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中国公司崛起了。

实际上,仅仅在2015年以前,市场上手机主流还是塑料后壳,可见这个市场竞争之残酷和激烈。

例如比亚迪电子的金属壳业务,年营收竟然高达百亿人民币,通达集团来自金属壳的营收也高达50亿人民币以上,其他还有长盈精密,劲胜精密(现在已经改名叫劲胜智能)等公司也在做金属壳业务。

可能很多人看不起塑料,看不起金属加工,实际上,以前我国台湾企业在这方面大赚特赚。实际上,现在台湾的可成科技是台湾非常赚钱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就是做金属壳,去年销售额差不多180亿人民币,主要给苹果供货。

在过去的十年,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中国电子产业链集体崛起,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以前,说起高薪的行业,大家都知道有金融,电力,石油,公务员,都是带有垄断或者是高门槛的职业。

后来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崛起,程序员成为高薪的群体,知乎上大把说“年薪50万算不上高薪”的用户。

我一直怀疑是不是知乎上吹牛的比较多导致。无怪乎前段时间,今日头条月薪一万从知乎挖走300多大V,内容只能发在今日头条,不能再发知乎,光是我知道被挖走的就有18万粉丝的,让知乎大V的形象在我心中瞬间崩塌,为啥一万月薪就被挖走了,说好的50万不算高薪呢?你到深圳科技园街上,随便在路边拉一个程序员,出一万月薪你也挖不走啊。

制造业里面,电子制造行业首先崛起成为高薪行业,华为,中兴,小米,OPPO,VIVO,华为,联想,金立这些大品牌之外,在中小型手机品牌公司,例如传音控股,天珑移动,

以及各种纯ODM公司如闻泰,华勤,龙旗,与德等等,也普遍能给研发和市场岗位提供过万的月薪。

可以说过去的十年,中国进步最大的两个大产业,一个是以手机为核心的电子产品产业链,一个是以社交和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互联网产业。

下一个十年,汽车和集成电路两大核心产业也会在中国强势崛起,在这些产业链也一定会诞生大批的强大中国公司。

在智能手机科技树的攀爬过程中,在前面几年,智能手机的外壳逐渐实现了金属化,

虽然现在金属化的路线还没有完成,但是随着5G时代即将在2020年到来,智能手机外壳又将会迎来新的变革。

由于5G通信将会主要使用3.5GHz以上的高频段,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高频率的信号覆盖能力比较差,穿透能力比较弱。

所以反应到我们手机上面,对5G天线的设计要求就更高更复杂了,因为在保证有信号的同时,还要求高速上网,低时延。这样我们的金属壳就难当大任了,因为金属壳对信号本身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不利于复杂天线的工作。

另外一个趋势是充电无线化,目前以立讯精密,东山精密为首的中国公司都在搞无线充电,事实上,苹果以前发布的applewatch,以及最近发布的Iphone8就是无线充电,不过是个不太纯粹的无线充电,因为还是要充电线,而且充电线的一端虽然不用插入设备,但是仍然是一个圆形接口和设备底部接触,无线充电距离还是很短。

目前苹果正在研发下一代的无线充电技术,将会在新推出的苹果电子产品上不断应用。无线充电的距离将会更远,无线充电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目前来看,苹果推出的的无线充电,我国立讯精密是发射端的供应商,而中国东山精密是接收端的供应商,另外还有日本公司藤仓和东山精密一起成为苹果无线充电的接收端供应商。

从东山精密和日本藤仓一起作为苹果供应商,就可以看出中国产业升级的效果,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和日本公司站在一条水平线上。从目前绝大多数情况来看,一旦中日技术水平拉齐,日本公司往往最终会退出该领域竞争。

原因很简单,以智能手机为例,世界消费电子品牌就剩下中美韩三家,包揽世界前十位,

中美韩三家里面,苹果采购日系零部件是比例最高的,也是金额最大的。而韩系和中系虽然也采购日系,但是比例低的多。

以苹果和华为为例,苹果对日本供应商采购额占营收的12.48%,而华为对日本供应商采购额仅为营收的4.3%。可以说华为和三星加起来对日本供应商的采购额也比不过苹果一家多,所以一旦苹果失守,日本供应商市场份额就会急剧下跌,往往从该产业领域退出。

智能手机上最贵的屏幕就是个例子,苹果买日本屏幕最多,韩国手机买韩国屏幕最多,中国手机厂家国产屏,日本屏,韩国屏都买。

所以苹果一抛弃了日本JDI,JDI马上就面临生死存亡,因为一半的营收来自苹果。

回到本文说的无线充电,充电无线化,距离是很影响用户体验,但是金属机壳对电磁有屏蔽作用,因此金属壳也不太适用于无线充电。

于是下一代的手机外壳,目前走出了两条不同的科技树,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两条科技树目前都是中国公司在主导。

蓝思科技,伯恩光学、信利国际、瑞声科技,比亚迪等押宝在3D玻璃,而如三环集团,长盈精密,顺络电子则押宝陶瓷。

这两条路线,玻璃后盖目前看来是最为主流的路线,

首先是两大玻璃巨头伯恩光学和蓝思玻璃肯定在继续走3D玻璃后盖的路,我在前面的文章里面写过,伯恩光学和蓝思玻璃是全球最大的两家手机玻璃制造商,而且都是中国公司。

蓝思科技对外发布了2017年上半年报告,实现营业收入86.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7%

伯恩光学从来不披露财报,连个官网都没有,所以也无法知道伯恩光学上半年的情况,不过伯恩和蓝思是中国最大的两家毫无疑问。

不过伯恩光学和蓝思科技两家的日子不会那么好过,大批中国公司在进入玻璃后盖产业。

2017年5月,比亚迪投资10.5亿元开始建设3D玻璃产线,预计年产9000万片,这个9000万片是什么概念呢?行业第二的蓝思玻璃目前已经有的3D玻璃产能大约为2700万片,另外2.5D玻璃产能有5.5亿—6亿片。

很明显,比亚迪是想通过直接跳到3D玻璃实现逆袭,由于比亚迪本身是华为,三星等企业最大的金属壳供应商之一(尤其是三星),其3D玻璃一旦技术上准入完成,可能完成较快的突破。比亚迪预计在2017年底实现量产,速度惊人。

在比亚迪之外,还有一匹巨兽也杀入了3D玻璃产业,这就是苹果供应链净利润率最高的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子零部件公司之一的瑞声科技。

2017年2月,瑞声科技宣布了其超级投资计划,128亿元人民币在江苏省常州市投资了3D玻璃和金属射频模组精密元器件项目,其中3D玻璃产能1亿片,射频模组等精密元器件1200万只。这是当地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来投资项目。当然,从投资金额来看,是包括土地,厂房,基建等的投入,主要重心还是在瑞声科技的强项精密元器件部分。

注意下瑞声科技的1亿片和比亚迪的9000万片3D玻璃,两家公司居然不约而同的投资差不多。

另外一个是贵州星瑞安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名不见经传,2016年中旬却投资65亿元年产1.2亿片手机玻璃/盖板的产线,这家公司是做金融的诚汇通集团和贵州省政府合资成立的公司,主要资金来自贵州省政府。星瑞安的实际实力,包括这个65亿元投资,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因为母公司是搞金融的,不是搞制造的,不过其宣布2017年已经获得来自华为的10万套手机玻璃的订单,今年预计销售额为2亿元,应该说还是一家小公司。

还有一家公司星星科技也在做3D玻璃,目前也在给华为,小米,联想,OPPO,VIVO等供货。

2017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23亿元,同比增长21.57%;净利润为3043.70万元,同比增长5.3%,当然星星科技的产品线比较广,还有触摸显示屏,可穿戴设备结构件之类。

国内的玻璃基板领域的巨头东旭光电也按捺不住开始进入3D玻璃领域,东旭光电目前做的玻璃基板是3D玻璃的上游原料,2017年3月,东旭光电宣布12.15亿元收购四川旭虹光电开始布局3D玻璃,不过旭虹光电本身在3D玻璃领域收入并不是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