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吨级隐形战轰可能是未来的重点机型之一。瀚海狼山(匈奴狼山)预计其最终的配套发动机最终与6代机一致,用单发最大推力20吨以上的变循环发动机。预计配套时间在2030年左右。而其首飞可能要早的多,也就是和最终的配套发动机对接的时间点有可能比其首飞甚至服役早七八年的时间。这个情况和J20首飞和目标发动机初次装机的时间跨度其实差不多。那么在45吨级隐形战斗轰炸机首飞期间,可选择的发动机仍然不多,不外乎增推太行和WS15两种。考虑到其自重较大,那么选择推力更大的WS15作为首飞发动机的概率更高一些。于是这里也因此有一个问题,也就是既然都用WS15作为发动机,那么使用WS15的歼20的最大起飞重量已经被认为和F22A的最大起飞重量差不多。也就是有38吨级别的最大起飞重量。
那么与45吨级的隐形战轰对比,也就只差7吨;况且J20本就是成熟的隐形机。也有一机多型的规划。在发动机一致的情况下,为何不直接把J20升级成双座隐身战斗轰炸机。也就是J20H,还要从头研发另外一种45吨级的战斗轰炸机呢?实际上不单单是J20,就是F22也有FB22的规划,但是最终却没有实现。同样道理,J20从首飞到目前已经快10年,服役也已经有三四年,中间有足够的时间设计一款战斗轰炸型的隐身J20,但是明显也没有进入实质操作。这就是说明这种升级真的不是把最大起飞重量从38吨升级到45吨,只增加7吨那么简单。第一点,45吨级的隐身战轰并不是最大起飞重量上限到45吨,其满挂同时满油时的起飞重量很可能会到50吨,因此和38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对比就整整多了12吨。
这种吨位差距已经完全是不同的飞机,甚至是不同的飞机类型。因此不是简单的升级就能做好。第二点,过去45吨级的战轰,典型的有F111和苏34。F111算是一种专门设计,甚至可以看做是B1战略轰炸机的缩小版。而苏34却是从苏27系列作为双发重型战机放大升级而来。两者对比,苏34其实远不如F111成功。并列双座的苏34空气阻力大增,4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作战半径却只有最大1200公里。而F111的内油作战半径最大居然有3000公里的级别。两者可以说高下立判。一个晚了几十年的设计却大大倒退。也难怪苏34的用户寥寥。这侧面说明直接从30吨级的重型战斗机升级为45吨级的战轰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第三点,仅仅对比FB22的外形,就会发现几乎和F22A毫无共同之处,可以说完全就是另外设计一架新飞机。而J20的现有外形,直接升级为串列双座版其实效果明显也不好。因为J20的原始设计本身又长又直。
2021-01-22 22:25:06
2021-01-22 22:25:44
2021-01-21 20:24:00
2021-01-21 20:25:22
2021-01-21 20:24:32
2021-01-20 19:37:43
2021-01-20 19:32:38
2021-01-20 19:33:20
2021-01-19 19:00:53
2021-01-19 18:57:30
2021-01-19 18:56:51
2021-01-18 18:37:48
2021-01-18 18:39:09
2021-01-18 18:38:22
2021-01-17 19:44:37
2021-01-17 19:23:21
2021-01-17 19:24:31
2021-01-17 19:24:57
2021-01-17 19:22:48
2021-01-15 19:19:49
2021-01-15 19:19:06
2021-01-15 19:18:24
2021-01-14 18:45:53
2021-01-14 18:48:41
2021-01-14 18: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