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观察 > 正文

中印对峙对峙结束的背后 印度撤军我军实现常驻洞朗

当中国对印军越境并展开长期对峙地区从季节性巡逻转向固定巡逻时,这一关键变化就很值得推敲。资料显示,面积约109平方公里的洞朗区域虽一直处于中国方面的有效管辖之下。但还有一些偏远地区,仅可实施季节性巡逻。譬如本次中印对峙的前沿就是如此。

为解决这种局面,中国在铲除了印军在此地修建的两处碉堡后,就把补给线路修到前沿,以此寻求将该地的季节性哨所改为常设哨所。而中印对峙也由此发生。

鉴于此番对峙结束后解放军“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并无按季节撤回的方案,这就意味着中国有可能已在该区域确立了永备设施,从这里看去,本次对峙或许就起到了加速中国在该地区起到有效管制的进程。

撤军还是修路

中印的边境目标毕竟,就中印间的现状来说,中国对边境地区的有效管控一直是靠加筑工事和辅助设施来维持的。譬如中国在乃堆拉山口的胜利就是靠33个地堡、44个炮兵阵地工事、196个防炮掩体、1,154个步兵掩体以及562公里公路,15座桥,以及530米铁丝网区域和350公里的电话线路等设施所决定的。

对于可以俯瞰印度东西最窄处“西里古里走廊”的洞朗地带来说,中方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但北京已经展开了相应的尝试。这是印度不希望看到的。

这样一来,外界也就可以理解印度为何急于在洞朗一带加以行动:莫迪政府在洞朗对峙前或许就有了大方向,即停止或阻滞中方在边境一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目前印度官方口径中的中印“disengagement”(同时抽身)就暗示了这一目的。

对此,中国外交部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北京很快就在官方文件里强调只有印方“withdraw”(撤回),中国军队也将改变此前季节性巡逻驻守的常态。中方还将根据现地情况作出必要调整和部署。

这一系列表态就暗示北京或许会继续修路,宣示主权;亦有可能和不丹、印度“共同合作”,在莫迪访华之际给其台阶可下。在中国已经确定“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之际,这两者也就都成了比较妥当的手段。 (作者署名:蕭十一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