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爱好军事逾17年的老军迷,笔者有幸见证了国产武器装备从仿制到自主,从自主到世界一流的发展历程,而99式坦克家族显然是这个历程的卓越代表之一。
图注:99A坦克的样车 说到这里,倒想起曾经对父亲解释军工的发展:“现代军工,各国大多从仿制起步,略熟练后可能在仿制的基础上加一点本土化的自主改造,这可称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相关工业生产仿制产品已经很成熟,基本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开始自行设计完全自主,但是模仿味仍然很明显的产品;第三阶段,开始设计确实有显著独立特色(多是根据该国实际作战环境或作战哲学而需求的特色),质量也能达到较高国际水准的产品;第四阶段,瓜熟蒂落,国际一流甚至最强产品诞生。俄国,德国,日本等我们广为熟悉的后起近现代军事技术强国莫不走过这样的道路。”日本的例子像是完全仿制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放大出的“自主设计”扶桑/伊势级战列舰——较为优秀的长门级战列舰——最后,最强战列舰大和级(可能有的人不喜欢大和,但那显然不是这里要纠缠的问题)。当然,具体步骤上,有的国家可能两步并一步,但总的,完整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99,乃至中国坦克的发展走的是相同的道路:59式众所周知是T-54A的仿制型,从最早是苏联提供散件我们组装,到一步步的按照苏联标准国产化59所需的部件,再到苏联停止向我国出口镍铬合金装甲钢后我们被迫自研稀土合金装甲钢代替,在这一步步的本土化道路上我们的坦克工业逐渐磨练出了一定的技术水平;随后我们研制了“独立自主”但其实谁都看得出原型的62与63式坦克,当然,这两型坦克还是较为成功的,随后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并且没有暴露出什么大的问题;不过接下来我们试图跳出59式框架(或其他引进自苏联的成熟技术,比如63式来源于PT-76),立刻研制出世界一流坦克的尝试却以WZ122的严重不成熟而告失败;事实证明1960~1970年代我们的实力还是只能在59式的框架里改比较稳妥,比如这之间量产的69式与79式都是很清楚的例子;直到80式(正式装备部队时定型为88式,但这里更想表达其样车阶段)诞生,我们才拿出了成熟可靠能够量产,真正跳出了59式框架的新底盘,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框架。当然,受限于我国当时的实际水平,80式在技术性能上并不突出,众所周知只相当于国外二代坦克的水准。不过,作为一个诞生在三代时代的二代坦克,80式很早便开始实验一些三代坦克的相关技术,比如80式本身虽然使用的还是均质钢装甲,但是却做过披挂复合装甲的实验(可惜当年我国的复合装甲技术尚不成熟,成品体积过大且效果有限,因此没有实用,不过从此80/88式的介绍资料里总挂着句“可以外挂复合装甲”);虽然使用的是卵形铸造炮塔,但是却也实验制造并安装过焊接炮塔;等等。这些可以视作我国三代坦克的萌芽性尝试。到此为止,可以说我国已经达到第二阶段末期了。
几乎与80式的研制同期,我国从罗马尼亚获得了一辆T-72坦克并对其进行了详尽剖析,由此编著了关于“64式坦克”(我国对T-72的保密编号)的若干报告,这对我国三代坦克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压力与动力双重作用。不难想象,T-72的125mm滑膛炮,自动装弹机,抗穿/抗破等效350mm+/400mm+的复合装甲等,对我军来说都是碾压性的存在。或许一些已经习惯了今天美军屠杀T-72类新闻的朋友会不太能理解这个“碾压性”,那么举个直观的例子就是1978年,我军组织各型反坦克武器打模拟T-72车体正面的靶板,无一能穿,如果这是实战,诸位不难想象接下来的故事。而且T-72还是苏军的主力装备,碰巧苏军在数量上也具压倒性优势(苏军在亚洲地区部署了约15000辆坦克)。如此背景下,如果中苏战争真的爆发,我们恐怕就只能“此去泉台招旧部”了……
这样的情况让中国军人,中国军工人如芒在背。当然,好消息是,我们现在有实车,并且我们又是个有着完备工(shan)业(zhai)能力的大国……所以,未待88式定型,我国立刻又启动了三代坦克项目的研制,这个项目,就是后来定型的99式。接下来不难理解,我们很多三代坦克的主要技术都来源或借鉴于T-72,比如总体设计,125mm滑膛炮与自动装弹机,复合装甲等等,甚至三代坦克的的底盘都与T-72底盘有极大渊源。当然,我们并非完全照抄,很多技术都经过了我们的极大改进,所以性能或可靠性有较大提高;此外我们选择了焊接炮塔及模块化的复合装甲布置方式,并且较有远见的专门研制了激光压制系统甚至给坦克装上了单兵防空导弹乃至给高射机枪装上了激光测距仪等等,这些都堪称我们独树一帜的地方。
图注:三代坦克项目受T-72影响很大,早期设计方案连外观都和T-72十分类似。事实上项目早期有直接仿制T-72的提议,当然这被项目总师祝榆生同志否掉了。或许在另一个世界线中,我们看到的99式就是个大号T-72的样子。 到此为止,应当说从主要技术性能角度,我们的三代坦克项目与其主要敌人兼主要技术来源的T-72是比较类似的,更准确说,是与70年代末状态的T-72(也就是我们引进的那辆)比较类似。当然如前所述我们改进了很多东西,但核心性能方面变化不大。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堪称我国三代坦克技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阶段性成果(并且有实际数据公布所以可供对比)的85-IIM坦克,像是其炮塔防穿能力等效约400mm车体防穿能力等效约380mm(均为基甲防御能力,并不考虑爆反等附加装甲,后同。以下谈到装甲防护等效的部分皆略去“能力等效约”几个字),对比T-72则是炮塔防穿380mm车体防穿350mm;火力上,国产125mm一期弹穿深460mm/2KM,而70年代末时苏军主力125mm弹3BM-22穿深430mm/2KM。可见防护与火力的差距都仅20~30mm,所以总的来说85-IIM略好,但基本还在一个档次内。
不过对比真正同一时期的T-72B及苏军80年代新弹的话我们就处于明显劣势了:T-72B的炮塔防穿520mm车体防穿480mm,苏军80年代后期的125mm新弹3BM-42穿深500mm/2KM。两项上我们都有较明显的差距。更不用说对比T-80系列了。
当然可能有的朋友会认为我们自用的三代坦克技术状态(当时还没定型,所以只能说是技术状态)会比85-IIM好得多,不过个人认为一则巴基斯坦有对抗印军T-72的需求;二则我们当时的技术还不见得能够造出比T-72高整整一个档次装甲的水平;三则为了对抗印购T-90而在近10年后定型的MBT2000(炮塔防穿550,车体防穿500)才达到了略微超过T-72B的防护。所以综合来说,这个时期我们的三代坦克项目应该是比T-72早中期型号略强,但差于T-72B的状态。
1990年,我们的三代坦克项目初步研制成功,拿出了第一辆实验样车。
图注:80~90年代时严重缺乏野战自行防空手段的我军装甲部队可谓为防空而不择手段,图中可见三代坦克的早期样车居然在高射机枪上装了个激光测距仪,感情这是要指望高射机枪能够精确对空射击呢?! 1年后(1991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海湾战争,二是苏联解体。相信诸位都很熟悉T-72在海湾战争中被美军M1A1HA屠杀的故事了,那么我们那只是比T-72好些有限的三代坦克样车,面对M1A1HA又会是什么故事呢?与此同时苏联解体后的混乱让我们有幸引进了一些苏联最先进的T-80U型坦克(炮塔防穿600mm,车体防穿550mm,而M1A1HA的炮塔防护与其相当亦是约600mm),结果用各种国产武器一阵乱打后,T-80U毫发无损(另有一说我国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的那个120mm滑膛炮可勉强穿之),某种意义上说,70年代末T-72面对我军时的无敌表演再次重现,中国军人与中国军工人再次被震撼。
如果没有这两件事,或许国产三代坦克可能在93,94年之类便会定型装备部队(不过动力部分估计那时还无法达标)。那样的话,我们今天知道的大概就是93式或94式主战坦克,而不会听说过一个99式。然而,这就是命运,于是我国三代坦克项目原定的防护性能等指标被大幅提高(火力主要是改进炮弹,与坦克本身关系不大)。当然,幸运的是,我们这回有T-80U的实车或者说苏联最先进的实装复合装甲供参考,其技术借鉴意义显然十分巨大。不过无论如何,三代坦克达标定型是遥遥无期了。
2024-11-22 09:56:55
2024-11-22 10:06:20
2024-11-21 10:24:15
2024-11-21 10:13:52
2024-11-20 09:45:53
2024-11-20 09:34:44
2024-11-18 13:29:04
2024-11-18 13:36:26
2024-11-15 09:42:12
2024-11-15 09:39:10
2024-11-14 10:29:55
2024-11-14 1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