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防务新观察 > 正文

中国歼20顶级隐身黑科技到底是什么超级神器?

前面提到,石墨很早就被用来当作吸波材料,因为它的电能损耗与导电性成正比,因此电波能量在传递的同时也被转换成热能。而在上世纪70年代后,将石墨纤维嵌入塑料的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逐渐被应用在飞机上。两种需求一拍即合,F-22的表面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传闻其纤维排列可能就运用了吸波原理,使其同时具备吸收电磁波能量的隐身效果。

△深圳光启公司在2016年珠海航展中展出的多种超材料隐身结构与天线

而F-35战机为了降低后勤成本,更加倚重吸波结构而非涂料。2011年,洛·马宣布F-35机身开始有部分零件使用纳米碳管嵌入有机聚合物的复合材料,理由是其强度为碳纤复材的数倍,但重量却减轻25-30%。但外界推测内情并不单纯,这些纳米碳管可能兼具吸波材料的效果,并可能运用上超材料的技术。不过,这里的超材料并不是像隐形斗蓬般可以让电磁波从表面流过—这种概念仍然有太多问题要克服—-而是采用吸波材料的原理,但在极薄厚度中设计出高阻抗微结构,使雷达波 “进得来但是出不去”。

超材料的另一种运用是它对频率的限制较为精准,可以让特定频率通过,却阻挡其他频率的电磁波。由于隐身飞机的雷达罩需要对自己的雷达透明,但却能避免敌军电波的穿透,一直是隐身材料中的最高工艺,很可能也能用纳米尺度的超材料来强化效果。由此可知,歼-20采用的超材料应该是纳米尺度的碳结构,目的就是强化隐身效果。

大家都在看